尘封的那段历史,并不曾被忘却,小江南的茶乡,发展在这片红色圣地上,信仰在每一位茶乡儿女的心底。今日小编为各位带来征文二等奖文章一篇:
红色圣地,醉美茶乡
有一种记忆,如同人类文明的篇章,永远不能忘却。
——题记
那面矗立的红旗和墙上的照片,成了这个小城最独有和最值得铭记的故事,红旗留在了教室,照片裱进了相框,小城锁住了那段乡情……
教堂里的红旗
有一位老人叫历史,听,他又在给我们讲故事了……
那是1933年的秋天,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机关当时决定在1934年10月带领八万人离开根据地,万里长征就开始了,1935年红军顺利渡过赤水前往遵义,为了确保中央在遵义召开的会议顺利进行,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驻扎在距遵义七十五公里的湄潭,1935年1月15日,红九军团在湄潭老百姓的热情欢迎下进驻湄潭县城,我们都非常欢迎红军的到来,那时候的湄潭封闭而落后,生活环境十分艰苦,那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啊,我们觉得没什么,就是苦了他们,尽管这样,可他们没有抱怨,住的是旧宅,文庙,吃的是和我们一样的米糠、野菜。他们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吃苦耐劳,为我湄潭百姓做了不少事情,在湄潭的十四天里红军帮助我们夺回土地,带领我们打土豪,分土地,不少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捍卫了自己的人权,对于力所能及的事,他们从来不推辞,就是他们这样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湄潭百姓,湄潭百姓打心里感激他们啊,在县城的中心广场,有一座天主教堂,那就是当年红九军团战时指挥部,这是个年代很久的老建筑,并不巍峨,却能让一条街,一个广场,甚至一个城市安静下来,在教堂的大门口。就是那耶稣受难的地方,挂着一面鲜红的红旗,旁边有三个工农红军的铜像,摆着捍卫的造型,给人一种尊严感,就是在革命时期我们这些卑贱的工农在这里向神权发出挑战“打土豪 分土地”的标语,我至今能感受到革命热情,红九军团的指导人罗炳辉,军委书记何长江和独臂将军蔡树潘,是他们,为我们湄潭百姓做的事我们不会忘记……1937年的元月19日,遵义会议结束了,长征还在继续,红九军团的军人们将离开湄潭,虽然只是和他们相处短短14天,可红军和我们百姓之间的感情,却深深地留在了湄潭,红九军团在我们依依不舍的挥别中离开了湄潭。
那天,春雨中的湄潭老教堂的台阶,是不是反射着湿漉漉的光亮……慢慢长征路虽然过去,可那段万里长征史一直留在我们心里,那在湄潭为百姓做事,一心为人民服务的红九军团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在长征路上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长征精神会一直激励我们。
微笑的老照片
我的目光落在了那些模糊的老照片上,老人说:
“是1937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日寇铁蹄逼近,杭州告急,西湖子畔已经摆不下一张课桌,为了躲避战乱,存‘读书的种子’,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毅然决定学校西迁,一支文军的‘万里长征’就开始了,浙江大学一迁天目山,二迁江西吉安 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千贵州遵义湄潭,竺可桢校长带着浙大师生一路跋涉,奔波,在当时缺少药物的艰难环境下,他的夫人、孩子身患痢疾,不治身亡。可他没有倒下,他知道浙大师生还需要他,他整理好心情,继续带着浙大师生西迁。在1940年,来到了我们湄潭,我们湄潭人民非常欢迎远道而来的浙大师生,当时我们整理出了多处住宅,文庙,土地提供给浙大师生使用。可当时他们研究,学习的环境并没有好到哪,但他们克服艰难的自然环境,在湄潭办学七年里,浙大取得了巨大发展,学生从战争前的六百多人增至两千七百多,副教授从六十二名增至二百十二名,培养出了两千多名本科生和硕士生。在那样艰苦,难耐的环境下,浙大学子心中对知识的渴望并没有减少,再苦再难再脏的环境也阻挡不了浙大学子们在求学道路上的脚步,在那所文庙里,有一些抗战时期湄潭人对着镜头微笑的老照片,那是上个世纪人们留下的表情穿透厚厚的岁月尘埃,如今依然让文庙心里产生深深的暖意。战火纷飞的年代,旧中国的那一代知识分子和学生,为了民族尊严,历经千难万险,踏上了慢慢西征路,那一代人很有骨气,他们不愿意生活在征服者傲慢的眼光中,宁可死,也要选择离开。多少年后,那些已白发苍苍的学子,重回湄潭时跪地长哭的照片,我们现在还记得。后来,1946年的时候,抗日战争结束了,浙大师生在湄潭人惜别,饱含热泪的目光下离开了湄潭,回到杭州。
文军西迁已成为历史,可是浙大师生克服困难,刻苦求索的精神印在了我们脑海,浙大师生为湄潭教育、茶业、科教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不会忘。那微笑的老照片,那些与湄潭人之间的“情”我们会一直铭记。
小城的茶乡情
老人累了,历史尘封太久,湄潭的历史依旧要靠湄潭人来书写。
镇馆化石一粒种,桑田历史话湄潭……
湄江河以她那平缓的脚步由北向南的远去,在她的身后,留下了长达二十八公路的湄江画廊。小城的名字叫湄潭,站在长满茶树的山坡上看下去,一条湄江河绕城弯环而过,像小城的眉毛,而青色的潭水,则是小城的眼睛。“三月樱花独开,唯我湄潭小江南”说到家乡湄潭我最想向别人说的是我们湄潭的茶,万亩茶海是湄潭的象征,翠芽是湄潭的名片。三月的湄潭,在大亩大亩的茶园里有序的夹杂着成片成片的印花,抒情而不做作,繁华而不复杂,湄潭是茶的故乡。说到茶,从陆羽的《茶经》提到“南方有嘉木,生于播州…….夷州”开始,到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创建,历经百十余年,再到今天六十多万亩绿遍千山万岭的茶园,湄潭人似乎和茶的缘分已有了几生几世。春风一壶茶胜酒,无论是湄潭的景致还是它的新茶,湄潭茶泡过无数次而不碎,形态完美,汤色明亮滋味鲜爽且回甘持久。我认为,所谓好茶,就是历经一系列繁复工艺后,仅需半杯清水,它立即拥有植物完美而神秘的复活。湄潭适合茶或植茶的人,适合美好的劳动,也适合安隐的隐居,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湄潭人独特的生存方式——靠茶吃饭,清明时节,一袋小小的明前茶,提着走一趟茶青交易市场,便能换来一个月的生活费,湄潭人相当朴实。他们笑的时候,像绿茶一样清淡和朴素,我想,多年以后,无论我去过哪儿,无论我在哪儿,湄潭,都是我的灵魂,精神寄托的地方,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沈从文先生一篇《边城》让世人记住了风凰古城,而湄潭这座在战火销烟中,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在这里播下革命种子的城市,这座在抗日战争中陪伴着竺可桢,苏步青,李政道等科学家度过了浙大西迁办学的七年光阴的城市,这座有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的城市,依旧伴着日升月落,依旧宁静如画。就是这座小城,沉淀着红军长征的故事,承载着浙大西迁的文化,担当着那份对茶叶的热爱。虽然,万里长征、文军西迁己成为过去,但那些记忆一直留在我们心中。
那在困难中奋勇前进,不惧险阻的长征精神会一直影响着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向前,那在艰苦生活中不断探索,求是创新的浙大校训会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茶城儿女,在求学道路上不畏困难,奋勇前进,万里长征告诉我们不忘过去,浙大西迁教会我们不畏将来,长征和西迁精神会一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湄潭学子,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奋勇前进!
作者:湄江高级中学 高二(2)班 王望
(本文部分插图由小编朋友圈的茶友提供!也希望广大茶友有好的图片、文章可以分享给大家,谢谢!)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联系电话:0851-24029586
解说预约:0851-24222719
中心馆电话:0851-24365919
开馆时间:每天 9:00-17:00 (节假日不休)
----------------------------------------
想了解更多的茶文化咨询?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上一篇:【重磅】2018全球儿童成长产业论坛征集口号!
下一篇:征文活动 | 2018幼升小征文大赛,神秘大奖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