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邱裕华丨散文/乡村有了新气象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9-2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邱裕华,江西省作协会员,曾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中国文化报》《中国组织人事报》《检察日报》《读者》《散文》《家庭》《知音》《故事会》《青年博览》《人生与伴侣》《思维与智慧》《党史文苑》《光华时报》等报刊发表作品700多篇次,其中在《读者》《中国青年》《东方青年》等杂志刊发卷首语43篇。在全国征文、广告语征集大赛中荣获过一等奖2次、二等奖7次等60多次荣誉。

乡村有了新气象

作者:邱裕华

去年春节期间,我开着刚买不久的新车,带着妻子、女儿回乡下老家走亲访友。

自从父亲病逝、母亲进城与我们一起生活后,我有好几年没有回老家了。几十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铿锵脚步,乡亲们的收入和农村面貌都有许多看得见的变化,比如,读大学的越来越多,房子越来越漂亮,穿着越来越靓丽,“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割禾栽秧不弯腰”都成为了喜人的现实。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家乡就通上了电,一盏盏明亮的电灯替换了昏暗的煤油灯。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家家户户先后买上了电风扇、彩电、电饭煲、冰箱,安装了电话,有的还用上了空调。同时,手机也由繁华城市走进了四里八乡,不仅年轻人,而且老年人也人手一个手机,即使子女远在天涯海角也能和他们自如的通话。大家的出行,也早由自行车换上了冒烟的摩托车。可以说,家乡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我却不太愿意回老家。说起原因来,也很简单,就是乘车到了我家所在的乡镇后,离家还有二十几里山路,往往要坐摩的才能回去,不太方便。而且,到了家里,生活也不太习惯。特别是妻子,从小在城市里长大,根本用不惯我们农村那种臭烘烘的茅厕。这样的茅厕,冬天冷风刺骨,让人蹲在里面打哆嗦。夏天到处是蚊子,上个厕所,速度再快,屁股上也会叮几个包。让人很是无奈。

除了这些,厨房也让人不太愿意亲近。老家的厨房,靠墙垒着一个大土灶,台面也是用泥灰抹的。灶台上,前后相连放着两口大铁锅。前面那口特别大的铁锅,主要用来煮饭炒菜;后面那口稍微小一点的,主要用来温水洗澡。灶台前,顺着墙角堆满了柴火。

父母在外劳动,生火煮饭的差事便常常落到我的头上。我坐在小板凳上,先是用火铲把灶膛里的灰扒开来,架上几根细木柴,然后找一些松树枝、茅草这些引火的东西,用火柴点燃后,再放到灶膛里的木柴中间。看到木柴上出了小火苗,我便赶紧拿吹火筒鼓起腮帮朝里吹着。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一点也不简单。有时,火苗很快就熄灭了,又得重新点燃引火的茅草。常常是重复几次,弄得满脸满手都是黑碳灰,灶膛里依旧冒着浓烟,不见火烧着。好不容易火生着了,我心里便会松一口气。有的时候,因为木柴比较湿,怎么也生不起火,我只得很是沮丧地等着母亲回家再说,把难题丢给母亲。

而且,由于厨房里要放很多木柴,也不安全,要是起火了就很难救火。邻村有户人家就这样被烧得一干二净。有一天黄昏,十几岁的我在家烧火,突然听到一个邻居在外面大喊。我出来一看,顿时吓坏了。只见我家厨房屋顶上烟囱旁边的房梁起火了,吓得我赶紧叫人。幸好,父亲他们立马回来了,和几个邻居一起提水及时把那团火浇灭了,没有酿成大祸。大家说,可能是我家的烟囱被烟灰堵住了,不通风,引燃了梁木。想来真是惊险。幸好发现得早,不然的话,我家很有可能就被这一把火烧成精光。

生火不容易,喝水也不容易。厨房里特意放置了两个超级大的瓦瓮盛水。和它们相配的,是两个大木桶。挑水要去河里,有五六百米远,还要上下高高的河堤。要是天气晴朗还好,如果下雨了,那些泥巴台阶便非常湿滑。为了担心摔跤,我总是打着赤脚,弓起脚趾抓住地面,再一步步往上走。每次走到了河堤上面,我都要放下木桶歇一口气。我还记得,有一回去挑水,我在下河堤时,地面太滑了,一下子没踩稳,直接摔倒了河里,屁股上全是泥巴。

“黑厨房、土灶台、大水缸,一日三餐不离柴”,这就是过去我家厨房的真实写照。

就在我沉想中,车子下了高速公路,转上了乡道,朝村子而去。虽然我之前知道家乡的泥巴路改建成了水泥路,村村都已经道路硬化,而且水泥路直接修到了家门口。但我还是作好了会车难的准备。因为家乡那条小路,一边是河流,一边是大山,那条水泥路不见得会宽到哪里去。我小心翼翼地超前开着,生怕哪个地方车子过不去,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一直往山里开,眼前的道路都有五六米宽,根本不用担心会车。路上车来车往,那些乡亲们开的轿车,不少都是奔驰、奥迪。

一路顺风回到家,哥哥嫂嫂已经在家等候了。坐下还没有三分钟,我去外面找厕所解手。走到菜园那里,以前那个熟悉的茅厕却不见了,空空如也,根本看不出以前这里有个茅厕。我问哥哥厕所在哪里。他指了指厨房后面。我很是疑惑地走过去,看到一间用砖头做的小平房,推门进去一看,雪白的墙壁,水龙头、蹲盆、电灯、浴霸、热水器等一应俱全,一开阀门,自来水哗哗而出。这跟城市里的卫生间完全一样,实在太方便了。

上完厕所,我很是惊喜地问哥哥什么时候弄的水冲厕所。他说:“我们家去年初就弄好了,花了几千块钱做的。”我说:“太先进了,想不到你思想还蛮解放。”他笑了笑,说:“这有什么。你去看看,家家户户都是自来水,都是水冲厕所。有些贫困户是由政府代建的,不用自己出钱。现在,农村的厕所革命深入人心,环境卫生整洁多了。”

到了煮饭的时间,我看到嫂子在厨房忙碌,便叫妻子去帮她烧火。和妻子来到厨房,一看,我们都傻眼了。虽然那个大土灶还在,但上面铺了滑亮洁净的瓷砖,而且看得出好久没有用过了。窗台上放着某品牌电磁灶,还安装了排油烟机,“吧嗒”一打火,蓝色的火苗就窜了出来,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很快就做好了,省时又省力。原来的那两个大水瓮不见了,取代它们的是一整套橱柜。打开柜门,里面放满了盘盘碟碟、锅碗瓢盆,样式齐全、美观。嫂子说:“自从家里安装了自来水和橱柜后,厨房干净多了。以前,厨房怎么收拾都觉得不干净,现在,收拾厨房简单多了。在这样干净、整洁的厨房里煮饭,心情也更好。”

我难以相信,又特意跑到隔壁的海牛家去看。想不到他家的厨房更加漂亮,地板和墙壁四周都贴了瓷砖,根本没有了大灶,用的是液化气。我问他,用完了一罐液化气,去哪里灌气?他说:“圩镇上就有,随时都可以灌气。我儿子买了车,半个多小时就可以来回。他不在家,我自己骑摩托车去也很方便。”我站在门口举目四望,正是乡邻们煮饭的时候,但很少见炊烟。有的人家屋顶上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不是亲眼所见,难以相信短短的四十年间,农村变化会如此翻天覆地。我出生于1973年,今年四十五岁。可以说,我自有记忆以来,正好亲眼目睹了农村在改革开放浪潮里一系列令人异常惊喜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衣食住行往往最能直观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厕所、厨房作为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的变化更折射出农村这40年以来的巨变。走马农村,以前那种极其简陋的茅厕不见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土灶也不一定有了。记忆中的大水瓮、大饭甄、大铁锅这些厨房神器,不声不响退出了舞台。即使保留了土灶的人家,也照样有了电饭煲、电热水壶、电炖锅、微波炉、电磁炉等品种繁多的现代炊具,使煮饭烧菜实现了燃气化加电气化。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小小的厨房,见证的是农村的大变化。厨房的现代化,见证的是祖国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历程和伟大跨越。锅碗瓢盆,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家庭演奏着甜蜜幸福的交响乐。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改革开放的步伐一定会更加激奋人心,锅碗瓢盆演奏的交响乐一定会更加悦耳动人,成为全世界最华美、最幸福的乐章。

(责任编辑:杨志强)

赞赏通知

关于赞赏稿酬发放的通知:因腾讯限制,无法开通每位作者的赞赏帐户,所以决定由平台统一开通赞赏帐户,再由平台向作者发放。具体发放方法如下,赞赏金额70%归作者,30%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金额不够十元的,不予发放。文章发表十日后,由平台编辑以微信红包发放给作者。具体事宜,作者可加编辑师郑娟老师微信联系。

推广团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 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河东文学》主编

本刊主编:谭文峰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诗歌编审:姚哲 

微信号:8913480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图文顾问:姚普俊 

微信号: yqwyzfq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

二维码

上一篇:注意了!国家森林公园四明山征集旅游宣传口号 最高奖金3000元
下一篇:社会资本投资的旅游景区90%半死不活,原因值得深思(附案例分析)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标识LOGO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