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有个心愿,就是希望妹妹一家人能够陪着她过一个年,一家人能够过一个团团圆圆的年。
老人最期望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因为陪伴是一种最长情的告白,而相守却是最温暖的承诺。人们常说女儿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而母亲的贴心小棉袄——她唯一的女儿,我的妹妹却不是陪伴在她的身边,而是远嫁在山东,这也许是母亲这辈子最遗憾的一件事。幸好,虽然作为女儿的那件小棉袄不常伴在老人的身边,家里的另外一件棉袄却给了母亲前所未有的温暖,那就是我的妻子给予了她的孝顺与关爱,给了母亲心灵上最大的慰藉。
2004年,在广东一座城市务工的妹妹恋爱了,对象是山东一个青年。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遭到了我们的反对,唯一的女儿嫁到他乡,母亲一直想不明白,但最终还是拗不过犟脾气的妹妹,按风俗给她们办了酒席,妹妹出嫁了。婚后,妹妹随她的丈夫回到山东老家开始了新的生活。之后,我们和妹妹一家唯一的联系就是那根细小的电话线,连接着两头的牵挂,连接着那份割舍不了的亲情。
母亲是我的祖母抱养的,一手带大,被视若己出,而母亲对祖母也是当做亲生母亲一样对待。母亲这辈子确实不容易,当年为了我父亲、姑姑,她只上了小学三年级就放弃了读书的机会,辍学在家帮助祖母打理家务。她们像男人一样做了只有男人才能做的大事——在老家建造起了一栋五间的瓦房。那时她白天跟着祖母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干完生产队的活就上山砍建房所需的木料,晚上跟着祖母在月色下做建筑用的泥砖,就像燕子筑巢一样把一栋五间房子建起来了。
如今,母亲在慢慢老去,昔日挺拔的身躯不再,变得如枯树一般弯曲了,爬满皱纹的额头增添了丝丝银发,红润的脸庞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操劳一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这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母亲了。
早些年父亲还健在,他们在老家的小山村相依相守,养上几只鸡,种上几畦菜。父亲去世后,母亲依然喜欢生活在老家,守着老家土地,守着那几间老房子,默数着生命里的黄昏。那些年,我们母子之间也是只有那根细小的电话线,一声问候,一份牵挂。
后来,我在城里买了房把母亲接到了城里,以报偿老人一生的辛劳。母亲始终不愿意,我知道那是母亲怕给我增添麻烦,在我的左邻右舍的劝说之下,母亲终于随我进城了。在我的潜意识里,一家人能够相守在一块,不离不弃,这就是我心目中最幸福的事了。
去年暑假,我和儿子曾经带母亲去山东旅行,特别去了妹妹一家生活的那座城市。我们一家人那次在他乡的团聚给母亲带来了满心的欢喜,当时我们就约定今年过年就回来好好陪陪老人家。由于路途遥远,今后就每隔一年回来一次。
腊八一过,年的脚步也就慢慢近了,妻子早早准备好了好多的年料:长长一竹篙的腊肉、香肠、板鸭,还有儿子爱吃的菜肴。随着一家人团聚日子的临近,母亲也变得忙碌起来,打扫房间,准备被褥,整个人忙得不亦乐乎。母亲还露出了在老家时的拿手功夫——酿好了一缸醇香的米酒,因为她知道酒糟是妹妹最爱吃的。
妹妹一家来的时间定在腊月十九,要等小外甥放了寒假才能安排行程。我的儿子今年回家也比较迟,那是因为学校安排了到医院的实习任务。
腊月二十晚上,经过二十个小时的火车、汽车的辗转奔波,妹妹一家终于平安到家了。当她们走进家门时,母亲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要知道一整个晚上她都是在念叨着她们的火车开到哪儿了……
见面的瞬间,看着长得虎头虎脑的外孙,母亲笑得合不拢嘴,我却分明看见了母亲眼里噙着的闪闪的泪光。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爱尔兰诗人叶芝《当你老了》的诗句:当你老了,两鬓斑白,睡意沉沉,倦坐在炉边时,取下这本书来,慢慢读起,追忆那当年的眼神,神色柔和,倒影深深……
除夕到了,一家人忙乎着年夜饭,春卷、酿豆腐、蒸鱼、珍珠汤等丰盛的菜肴摆满了餐桌。家门口的那对大红的灯笼亮起来了,映照着客厅的那张全家福,也映照着母亲开心的笑脸。
年夜饭开始了,一家人齐聚饭桌,此时远方迎春的鞭炮响起来了,此起彼伏,呛人的烟硝味儿飘进小院,屋外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呼雀跃。我给母亲倒了一杯米酒,母亲是从不喝酒的——虽然母亲是酿米酒的高手。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围着取暖器,看着春晚一起守岁。看着一家人快快乐乐地团聚,母亲枯瘦的脸上漾起了笑意。“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我想,这也许是母亲过得最为开心的一个年。我希望时间能够永恒,永远定格在这欢乐的瞬间。
母亲微小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这个心愿虽然很朴实,仅仅是为了血脉相连一家人的团聚,但是却穿越了千山万水,穿越了春夏秋冬。其实,这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亲情——因为,在她老人家的眼里,亲情是最为弥足珍贵的……
简介:张文锋,男,1973年出生。教师职业,江西省赣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散文随笔多见于《中国教师报》《中国建设报》《城乡建设》《建筑》《乡镇论坛》《文学港》、《中国地名》《国家湿地》《神州民俗》《南飞燕》等报刊杂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8年第1期(总第59期)《潇湘文化》杂志效果图
“潇湘文化杯”全国原创散文大赛正式拉开帷幕
潇湘文化公众号dgxxwh0326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