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 失落的校园(原平 赵高龙)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4-17 

欢迎投稿

讲原平故事,传文化精魂。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原创首发。

《原平故事》,原平人最该关注的公众号。

《原平故事》,弘扬原平地域文化的公众号。

邮箱:718070459@qq.com 微信:zhtixj

30

仁爱 · 华美杯征文失 落 的 校 园


家乡的路,一直萦绕在心中。当我再次回到家乡,路过村口处,十几间明亮的平房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这是十几年前村里盖的学校和村委会,因为没有院墙,在寂寥的山村显得格外单调。十几年前还能听到朗朗读书声,看到孩子们快乐的身影,但伴随着乡村逐步走向城镇化,大部分年轻人迁居进城,村里小孩不断减少,听说这几年只剩下了两三个学生。直至去年后半年,坚守村里四十余年的教师赵新珠退休,芦溪小学至此消失在现实的洪流中。


望着布满灰尘的教室内空无一人,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想起了母校,儿时的记忆爬上心头。


爬过一道沟壑,趟过一条小河(为了方便师生们通行,村里曾经在沟壑上面修过一座石桥,但因质量问题,某天早晨石桥突然坍塌),路边散落着许多花花草草,嗅着花草的香味,一座古旧的寺庙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我初入校园的母校。校园中心有一棵高大的楸树,遮天蔽日,大树下曾经留下多少快乐的身影。围着大树我们嬉笑着,追逐着,所有时光都是那样快乐而简单。寺庙的钟楼上吊着半截旧铁轨,用短铁棒敲击,发出“叮叮叮”响亮的声音,那是上下课的铃声,曾经勾起我无数的儿时记忆。虽然现在校园已失落,但余音犹在耳畔。


我们的教室在寺庙的偏殿里,大殿里是高年级学生。当时学校还办有初中班级,学生也有百十多名。每天在学校后院跑操,双排队形从大到小也是浩浩荡荡的一溜。因寺院曾经遭到过文革时期的洗劫,脱落的墙皮露出斑斑裂纹,如同风烛残年的老翁。教室内长条状的旧课桌摇摇晃晃显得不堪负累,窄窄的长条板凳两人一起坐,常因为坐凳子和同桌闹矛盾,以至于课桌上划下三八线,谁要是越过了那条线,就会遭到对方的反抗。我的那位同桌的她,总是对我凶巴巴的,我俩的争吵在所难免,总是以我的失败而告终。有一次,正在上课时,我把逮来的“巧女”(像黄蜂一样的昆虫,无毒刺)放在火柴盒里,用线拴着弄出来,吓唬女同桌,被同桌告给了老师,少不了老师手板的惩罚。


岁月浅浅淡淡中,有许多细节常记在心头。记不清上几年级时,好像是学了鲁迅先生的一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小时候因有事上学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在课桌上刻“早”字来鞭策自己。学了那篇课文后,同学们都在桌角刻上了“早”字,这是那些年的跟风热,其实这个“早”字也并没有对哪个同学起到激励作用。上自然课我们学会了制作标本,把各种树叶夹在书本中,楸树叶、杨树叶、柏树叶,尽可能收集各种不一样的叶子。几天后,树叶干了,平展展的,经络分明,收集在文具盒里,和同学们互相炫耀。有时候把捉到的蝴蝶和蜻蜓夹在书本中,也能制成漂亮的标本。女同学爱在书本里夹些好看的糖纸,压得平展展,作为心爱之物。


端午节送粽子是给老师们一年中的馈赠,每个学生会拎三五个粽子送给老师,以答谢老师的教育之恩,也许这是那个时代的潜规则吧!


有些时光过去,很久不曾忘记;有些回忆存在脑海,不曾褪去;有些老师藏在心底,不曾走远。我的人生路上,学生时代的印记挥之不去。


我的启蒙老师赵新珠,虽其貌不扬,但颇有才识。在他的教导下,懵懵懂懂中我从初学拼音到开始识字,从学雷锋到“五讲四美三热爱”,渐渐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赵老师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我们村里过春节的对联,多数由赵老师书写。在自习课经常教我们练习写仿,但我们只是交差应付,并没有几个同学真正学好。赵老师还有另外一种手艺,是“理发”,过去村里娃娃们卫生条件差,村里又没有理发师,我们许多男同学的头发留很长大人们才给剃一次。赵老师看在眼里,自己买了一把推子,每隔一段时间给同学们义务理发。那时候娃娃们也不看好看,每人理一个“铲铲头”已高兴的不得了。


后来学校搬迁至村委会的四合院,几间向阳的砖窑是村委会办公的地方,也是老师们的办公室。中间的一间窑洞是村委会的扩音器房,放着一台旧式的手摇电话,足以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只要看见有人在摇电话,就好像村里要有什么大事要向公社汇报。村里有大事小事村干部都会在扩音器上喊话,通过对面山梁上的大喇叭传向家家户户,“喂,喂,大队开会了,村委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赶快来大队开会来”……阵阵余音回荡在小村上空。


三年级时,赵二恒老师开始接任我们的班主任,二恒老师是一位老教员。二恒老师的瘦高衬托着他那略显沧桑的脸,总爱在进教室时“吭吭”咳嗽两声。每当听到他的咳嗽声,同学们刚才嘈杂的声音顿时鸦雀无声了,都拿起书本装腔作势。二恒老师的课文讲得比较深刻,经常用打比方的形式让我们熟记于心。


那时我写的作文经常受到二恒老师的称赞,作为范文让同学们看。还经常在父亲面前夸奖我,也正是因为二恒老师的褒奖,我逐渐产生了写作的爱好。


赵全生老师在学校任校长,全生老师相貌堂堂,讲话干脆利落,落地有声。虽然没有给我代过课,但他一脸的威严让同学们很敬畏。在他的治理下,学校布置得井井有条。


贾玉恒是从神山村调来的老师,一脸和蔼的笑容,也没有给我代过课。但每年在“六一儿童节”前给我们排练节目,当时排练得传统秧歌在大牛店镇各校汇演中还得了第一,给我们学校挣足了面子。


在我的母校,有太多的老师,孜孜不倦地对我们施以教诲,也有太多童年快乐的回忆,有太多同学们的缱绻情深,在心底永远留存,在岁月的磨砺中挥之不去。


所幸村里的老乡群里,我又找回许多年不见、为生活打拼各奔东西的同学,国文、永田、素梅、燕枝……我们一起重温那校园时光,我们的话题都在寻找儿时的记忆。那些纯真、美好的童年,似乎又把时间拉回到了校园,让浮躁的心灵得到暂时的宁息。


失落的校园中,我们在寻找,寻找那已久的回忆,丝丝密密,牵肠挂肚。也许这个小村将来再不会有学校,许多年以后人们会把它遗忘,但它一直都留在我心中,永生难忘。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赵高龙,矿工,原平故事的忠实粉丝,喜欢原平故事乡村乡韵的味道。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蓝字:

征文 | 师恩,一场不计得失的付出(原平 郝木兮)

征文 | 乡村六月·老师(原平 高美英)

征文 | 入骨相思君知否?(原平 孙粉鲜)

征文 | 49年前,年轻的他们满面春风

征文 | 已逝五十年,难忘启蒙情(原平 张一欣)



上一篇:征文:泰顺县纪念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诗歌征文活动
下一篇:征文展示 ||诗歌组●蔚翠:清明(外一首)

关注我们

征集网官方微信

征集网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