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刊:因慕而修,因修会道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5-06 

道教之音网站现诚聘编辑,欢迎垂询,一同传播道教正能量。

简历请发送至 hr@daoisms.org

这一次,我们想成为你的树洞,听你与道的故事。

道教之音网站举办的“关于修道,我们有话说”征稿活动,截止到今日,已经收到全国各地网友寄来的文章、壁纸、音视频等大量投稿内容。我们编辑部的小编们也在夜以继日地审稿、核发,从今天开始择优选登,根据网友的投票结果和该文章点赞数量综合选出最优,并给予相应奖励。

同时,我们也会从精心留言评论中选出一位网友,您将收到我们寄出的意外惊喜。

重点划线:本次征文活动截止时间为5月1日,之后发送到邮箱的征文作品只能按照投稿标准来处理。

此次评选活动,从5月1日开始,持续至5月15日,所获投票最多的前三位作品可以获得本网站设立的奖品。

因刊发需要,道教之音网站保留对征稿文章的适当修改权,如有异议请联系小编处理。

征文选刊:因慕而修,因修会道

俗语有云:终南万里多福地,咸阳自古出神仙。道教历史上的三茅真君、钟离权、王重阳祖师,都出自陕西咸阳。而相隔不过二十余里的西安,更是有楼观台、终南山、都城隍庙这样在道教历史上拥有重要意义的圣地。在这样浓郁的氛围下生长二十余年,怎能不对道教心生向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我也曾独自一人,游历过龙虎山、青城山、终南山等名山。真是为了名山而去的吗?不,当然是为了寻仙求道。作为一个严重晕车的人,每每要坐二十多小时的车程真是需要勇气。但心中想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朝闻道夕死可矣”,心中想着为求道经历各种磨难的前人,便也有了勇气。

去年暑期,无意间在网上看到大学生道文化夏令营的活动,看到策划文案里那句:“不要让向往,只是向往。”心中似乎有根弦被拨动,于是便毅然决然去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在道观生活,观里的何道长与周道长都是纯真又朴实,蕲春是药王故里,何道长作为道医也是远近闻名。但与“道”离的越近,就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与浮躁,我惶恐并喜悦着,希望从大道中汲取更多。

回来后,又在十月份通过一次意外,认识了龙虎山天师府一脉的范道长。有幸听范道长给我普及了一些正一道的知识,看到了范道长珍藏的一系列天师府符咒,刷新了我被电视剧误导的乱画的符咒的认知。于是,我又对正一三山各个派别有了些初步的了解。

本想寻一良师,却听闻浙江道学院招生,想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系统学习道教知识可比自己瞎摸乱撞好得多。作为一懵懂的求道者,余之心愿,不过是得闻正法,学最上乘。
后来机缘巧合,终获师缘,在茅山传度,正式成为道门弟子。可是我明白,这仅仅只是开始。

(一)入门可谓难难难

从初中起,我就有了慕道的心思,可作为一个普通人,直到大专毕业,我才算是接触到了道教的一点皮毛。所以若说有对道教的什么看法,我不得不慨叹“入门难”。

就拿拜师来说,想拜个全真师父吧,并不知道该拜谁,因为全真的师父基本不出庙,难以相互了解。而且这话也难以开口,总不能一上来就说我想拜您为师,连个理由都没有,多尴尬。

这就相当于说,道教的传播对于普通人而言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窗户纸,双方都明白只差那么临门一脚,但就是这么薄薄的一层,把我们分割成了两个世界。

(二)大道三千欲何求

以前学组织学和管理学的的时候,把人分为“社会人,经纪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四种。唐代李泌幼时曾做《长歌行》如此自问道:“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哲学终极命题里也曾问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而庄子也说:“人生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在如此短暂的生命里,到底如何活着才算是有意义?“千古功名一纸书,不过扬灰于尘土。”“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并不能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周如孤高的浮云一般,指出世俗之人都受困于有用无用的刻板思考,反而无法见到生命的真实样貌,彰显生命最适切的“大用”。

人们受到地域、学历、生活经历等影响,每个人对道的理解都或有自己的不同。历史上学道之人多如牛毛,他们最后得到的“道”也是不尽相同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对菩提祖师的各种选择只问一句:“可得长生否?”同样的,现如今学道之人,也应该明白自己所求之道到底为何?道家思想是“仙道贵生”,后面再加一句“无量度人”便又成了道教思想。而风水、命理之学,这些只是大道的衍生物,其本身并不能代表大道。如果舍本逐末,岂不是买椟还珠?

(三)勿在高楼看风景

道经上说:“道无形相,经要人弘。”时代如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能够弘扬大道的渠道也不再单一,但作为道教代表的,还是道士自身。与别的宗教相比,道教自身显现出的状态是比较分散。各种法脉与各种流派,人员也是良莠不齐。就好像是人手掌上的五根手指,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相互不能各自代表。

但道教如果想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之一,首先就得让自己五根手指能够握成拳,拥有对外统一的意志。而人才的培养,就好像是手掌,看似对手指作用不大,但以后却会成为支持手指动作坚实的力量支撑,也决定了手指的未来是否健康。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种发展,于道士而言,绝不是与己无关就可以不在乎楼外的风景。要继承传统,更要适应社会发展,承袭与创新齐头并进。《道德经》三十七章有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那么,这种变化应该是积极的。道法自然,而自然本就是变化的。适应时代发展,让道教包含“昨日”的道教,却不等同于“昨日”的道教,适应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

总结:

如今中华百业复兴,文化复兴,道教作为中华文化的“根”,也在革故鼎新。当此大争之世,发展人才,承前启后,承袭与创新,必是道教所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若众力同心,携手并进,未来道教的发展必定与国同昌。愿为一柱石,追求大道,愿道文化普济众生,求道者都能有所收获。步子迈得小,不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还在前行,大道必不远人。也希望在这条路上,能够找到同行者。更祝愿同道者们都能坚持信仰,道炁长存!

喜欢这篇文章就来投票吧

往期作品链接:

1、走近道教,感悟道化人生

2、我与道教的故事

3、道以无心度有情

(道教之音征文作品,转载注明出处)

上一篇:歌词征集 | 第五届北京环境文化周主题曲歌词征集活动开始啦
下一篇:【有奖征集】关于征集宣传“美丽池坝”作品的启示

关注我们

征集网官方微信

征集网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