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获奖文章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5-12 

15

应召学院“从师从业”技能大赛,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院举办了征文比赛。以下是此次比赛获奖文章,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吧!


让诗意在远方蔓延

作者: 张渊(荣获一等奖)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唱来轻快上口的歌词不知从何时起连同歌曲在大街小巷蔓延开来,待我耳熟吟唱之时,已是蔚然成风。这句话之所以打动我,也许是因为我觉得颇有道理并有所触动,而对于其他人,我不太了解是为什么?或许也是因为这首歌的某一处触动了他们内心里久久安放的柔软吧。

现代社会,是急变、寻梦的社会,是随时有很多可能性发生的时代,我们也许一边在接受知识,另一边已在悄然变革了。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依旧挣扎沉浮在日复一日的隐痛和悲苦当中,如发条和螺丝一般机械地充当着社会中的劳苦大众,似乎一眼望不到边,四下茫然。所以可能会有人说:“这样的生活简单而繁复,枯燥而乏味,哪里有闲情逸致谈诗意,诗是奢侈的。”但是我却不认为诗是悬空的东西,其实并没有什么无根之水,无本之木,诗本就是从人民大众中产生,又滋润着众生凡人。诗就孕育在生活之中。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洗去浮华铅尘,停下匆匆的脚步,驻足欣赏那一角春色,我们也可以发现诗意,感受那一刻带来的温柔与美好。诗意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再可以将诗意抒发表达出来,或达于笔尖,或诵于口中,将这些片刻质感传递给更多的人,那再好不过了。诗意是人人所心向往的,如果我们不能从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处诗意的栖所,那人生的意义又何在呢?漫漫征途,又何以为桨,破浪前行?人生在世,虽然风霜洗礼,辛劳奔波,但如果拥有一颗诗意之心,就会更加彰显生命的价值与魅力!

生活,是诗意之源,唯有生活之石,方能筑起心中神殿。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我贴着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西方诗人雪莱的一句:“要是冬天已经来了,春日岂能遥远?”更是令多少人魂牵梦绕。王摩诘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仿佛身临其境,别有一番韵味。诗是生活里的画,是生活里的调和剂,生活里如果没有诗和诗意,便会黯淡许多。手捧一卷墨,心中无纤尘,夜色下,窗槛旁,一人一茶,品香吟诗,悠悠然矣。当我们读到每个人不同的诗作时,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思想迸发,诗蕴含着人性和情怀,我们从诗中汲取精华的同时也在感知诗人背后的故事,和他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诗情诗意,是人类生活的升华,是人类精神的栖所。当人们身处于社会文化变革进程之中,在结合前人,不断提升诗的境界的时候,相反的也在同时接受着这个时代本身的文化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引领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思想潮流。

我们的尊严在于思考,生活绝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当我们心如浮萍,飘忽不定时,诗意就是我们心灵的土壤和甘霖,远方才是归宿,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不光脚踏实地,还要仰望星空。看浩瀚魔幻的星空,探索宇宙的奥妙。现如今的我们,为生活劳心劳力、奔走忙碌,竟习惯于无心顾及精神栖息,把自己逼到了墙角,精神无归,所以迷茫且漫长,被生活的枷锁束缚着,不知疲倦的谋生取利,殊不知世事无常,人一生是短暂且宝贵的,安能以此为常态?大千世界,万象百态,若只把时间用在大事小节上,岂不可悲可惜?我们应该给精神和心灵一片繁殖地,让诗意栖居繁衍。

总能记得慧能祖师的那句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难道不是对热衷于物质而执迷不悟的芸芸众生的劝诫吗?诗有润化精神,洗涤心灵的功效,影响人的思想,涵养人的品德。

在我看来,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维度与向度之间都能找到诗意所在,那里是待开采的新大陆,是一方极乐的净土,是自由所到之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让生活中的诗意得到生长,在远方蔓延……

求知以报国

作者:庞伊荷(荣获二等奖)

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那厚重的万里长城,埋葬了多少铁血赤子的铮铮铁骨;那万里奔腾的长江黄河,融入了多少壮士的血与泪;那巍峨屹立的中华山川,又镌刻着我们的多少笔荣耀。

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到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到辛弃疾的时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们清楚的看见,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把他们一切美好的感情都付与了国家,于是,历史与他们同在,他们以自身的优秀经历和崇高的品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我们奋勇前进,不惧风雨!

在我们国家,不管是现在权利顶峰的政治家们,还是身处陋室的谦谦君子,亦或是目不识丁的村口老妪,都深深的依恋着爱着自己的国家,哪怕是在异乡,也魂牵梦绕的思念。“国”的意义早已深入每个人的心中。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带须阖棺。无论身居各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大家”,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好,而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我能做的只有用功读书以报国。

自古以来,文化传播的主导权一直在士人手里,他们虽然有时过于迂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到共同的优点就是他们一直有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他们认为“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他们有义务牺牲小我换作大同,他们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感谢这些可爱的文人墨客,正是由于他们这样崇高无私的品格,使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这也正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我国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我作为一个学生,不能像保家卫国的军人一样浴血奋战,也不能像医术高明的大夫一样救死扶伤,可是我并不气馁,我也可以求知以报国。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呐喊!

先生还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所幸的是,现如今已不是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吾辈青年也定不负前辈们的殷切期望,即使只是一个平凡的学生,也要能发光发光,能发热发热!我能做到的,就是学好各门功课,锻炼好身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我会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到不了的远方

作者:黄雪凤(荣获二等奖)

我大抵是个俗人,不懂得生活,更不懂得诗和远方。大概我又是个痴人,从不曾想过何为生活,更不曾向往过诗和远方。所以让这样一个又俗又痴的人谈诗和远方未免有些勉强。能够侃侃而谈生活的大多是智者吧!而向往诗和远方的人大多都很浪漫吧!而我既没有生出一颗七窍玲珑之心又丝毫不懂浪漫,又将从何谈起呢?

从何谈起?那就姑且从我未深思过的生活开始吧!生活,简单些来说,大概就是生存和活着。而更进一步说,就该是更好的活着吧!那由此看来,生活似乎也没有那么复杂,原始人类的生活也就足矣。然而众所周知,历史发展的轨迹从未中断过,人们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原始状态。后来的社会,人们拥有了宏伟壮观的宫殿,穿戴起了华美的服饰,品尝到了美味佳肴……这一切大概都是因为更好的活着所导致的。可是高大的宫殿需要工人建造,锦衣玉带需要绣女缝制……有人更好的活着的同时,有人却沦为了生活的奴隶。

那就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总有人将生活归结为眼前的苟且了。那些奔波于生存与死亡之间的劳苦大众可不就只看到了眼前的苟且。

既有了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的出现也就理所当然了。抛下琐碎的柴米油盐,去呼吸夹杂着淡淡腥味的海风,徜徉在下着淅淅沥沥小雨的巷子,再邂逅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无所顾忌的哼唱着不知名的词曲,饿了吃些果子,渴了掬捧泉水……那也是美哉,妙哉啊!这样的生活,单是想想就足以让人心旷神怡,倒也难怪那么多人放弃现世安稳的生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

可是问题又来了,当所有人都去追寻诗和远方了,生活岂不失去了平衡,继而又重新回到了原始的状态—活着,而已。呵,你看,人人都想追求真正的自由,成为生活的主人,可生活偏偏使大多数人沦为了自己的奴隶。

那这可如何是好?难道就这样既到不了远方,又要忍受着眼前的苟且吗?显然这对于试图成为生活的主人的人类来说是不可能的。那何不将眼前的苟且乔装打扮一番,变成诗和远方呢?

仔细想来琐碎的生活似乎也没有那么不堪忍受,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这每一个细节。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稍加润色也许就是一道美味佳肴,忙碌学习工作的背后也许是满满的成就感,也许你要邂逅的丁香姑娘就在夜班后回家的地铁上,也许下一次成功就孕育在你为之痛哭流涕的失败中……

大概有人要说了“痴人说梦”。没错,是痴人了,但痴人说的不一定就只有梦,有时也说现实。用单纯美好的眼光看待生活,总比既到不了远方又满腹牢骚的抱怨来的好。有人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那我想心中装着的远方定比双目所及之处更为遥远。

到不了的远方也许就在你最爱读的那本书里,实现不了的梦想也许就在你成绩表的背后,吟不了的诗也许就在你那浅盏里……

也许还有人在说“痴人说梦”,那就罢了。但请允许我继续这样痴傻下去吧!

诗与远方

作者:杜晓琴(荣获三等奖)

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就是心灵的最深处。———题记

生命就像花开那般,都是最绚烂最美丽的留凭。也许,最美丽的时光总是在路上。

远方,闭上眼睛追随,那也许可以是我们到达的地方,也许可能不是。但我们不能停下我们追随的脚步,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一路找寻,一路发现,一路播撒,云舒云卷般自然,小溪奔流一般执着,纵然岁月苍老了双目,但热爱的目光始终年轻,追随的脚步一直坚定,从未言弃。

享受安静的快乐,去追寻曾经想去的远方和曾经遗失的美好,努力去拼凑那些记忆的碎片,生怕漏过一片记忆,哪怕它只是某个角落里温存的感动。也许,最美丽的远方不是风景如画,而是记忆留金中能够弥留的一种淡淡的辉之不去的心情。

时光如流水,总是缓缓不停地流动。“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我们的追寻之路,也应如流水,一路奔跑,向东向西,永不言弃。

梵音如梦,步履匆匆。是谁心田寸草不生,满目荒凉,又是谁心有诗意,花开两岸,蜂飞蝶舞?

心灵的最深处,也许更是不可能到达的地方,诗可指不同世俗的追求亦可指个人的品格高尚情操。

漫天花雨中,是谁低啜哀悼?墨香四溢中,是谁才倾众人,清风冷月下,是谁埋葬爱情?眉眼如诗,每一句话都是绝世之笔。气质如华,每一抹都是匠心独具。林黛玉,那个美得让人心醉的女子,纵有惊鸿之姿,旷世之才却终究逃不过千红一哭,万艳悲的宿命。于是有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自嘲;有了“一朝春尽红颜花,落落人亡两不知。”的自怜;有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渐霜严相逼”的挖诉……字字扣人心弦,让人心醉让人心酸,泪水划过唇边,笔墨挥洒纸间,这痴情终随着那诗帕旧稿一道灰飞烟灭。

我所庆幸的是,我们还有青春,诗与远方还可触手可及,一切才刚开始。当百转千回,寻寻觅觅,你终发现,不变的,唯有那千古一月,万里长风,还有我们始终追寻的年轻的心。

纵使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与心酸,但每一味生活的味道都需我们去一一品尝,唯一不变的只有我们热爱生活的心。

且将诗酒乘年华!

诗和远方

作者: 王婷婷(荣获三等奖)

世界广博,人生短暂,每个人都有一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冲动与向往,但同时又为生活所迫,安于眼前,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就是这么残酷。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高晓松的一句话,后面其实还有:诗就是心灵的最深处,恰巧这诗与远方是我最爱的,背上背囊,拿个单反,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即是我的诗与远方。

高晓松的诗我很信服,但他的远方却不是我的远方。

人,生来身份多重,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师表、为人……一种身份即是一种责任、一份沉甸甸的爱。远方是我们的向往,爱却是我们不可推却也不想推却的甜蜜的责任。常有人说迫于家庭生活所累而走不到远方,其实当他说这句话时心中的诗早已不知所踪,留下的只有这消极的生活态度。

这个世界不乏能人,他们既能伏身工作又能信步走向远方,他们有能力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平衡生活、工作与远方的关系。但这个世界大多数人是普通人,他们或许没有能力用脚丈量远方,但他们却能用心体验远方。

谁说远方就是旅行,谁说诗意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浸养下开不出美丽的花朵。轮椅上的霍金先生思绪能遨游宇宙,现实中的我们同样能在点滴小事中渗进诗意、体验远方。远方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生活目标、一种人生态度,能够追随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初衷、体会自己人生沿途的风景、身心愉悦的与周边他人握手寒暄、体悟生活的美才是没有遗憾的旅途。诗与远方不仅是鼓励我们勇敢走出去的事物,更是提醒我们学会珍惜的警钟――珍惜家人、朋友、时间和生命,珍惜分分秒秒我们的切实体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每天的朝阳,在诗意里优雅生活,在远方的指引下认真生活。

细细想来,我们无时无刻不都是在朝着远方前进吗?终有一天,当站在人生的暂停点时回首过往,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通向远方的见证,所有的体验与经历都是走向远方的路途,人生没有回转的车,从一开始它的目标就是远方。

不论生在何方、身处何时,对生活乐观、对工作愉快、对事业兴奋、对家人关怀、对他人友爱,充满正能量的前进就是我们的诗与远方。

书 虫

作者:王艺蓉(荣获三等奖)

食书之虫,必为害虫。但我这条“虫”,虽吃了不少书中“黄金屋”,但却不损书之一毫。

我若为书“虫”,则其可有渊源。听爷爷说,我们一家的祖先可追溯到清朝的一个秀才。后来到爷爷,他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当然也有喜好这个因素。爷爷因读书而会看风水,会针灸,会五行八卦等等。活到老,学到老,在他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现。我喜欢这样的“书虫之家”,更愿做这样的“书虫门弟”。

读书伴我成长,从美好的《安徒生童话》到《格林童话》,那时的我只知道王子与公主最后会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从儿歌般顺口的《三字经》到《弟子规》,那时的我只知道人性本善,要尊老爱幼;从充满童趣与成长快乐的《绿山墙的安妮》到《爱的教育》,那时的我只知道成长会充满挑战;再从烽烟四起的《战争与和平》到《飘》,那时的我只知道原来世界上不只有和平还有战争,也因此明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意思。而现在的我,从课内到课外、学校到社会、名篇到名著的阅读,已使我在感受自然、感谢友情、感恩亲情到感悟人生这一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过程中,被痛并快乐的成长历程感动着。

我迷恋上了你,我被你的魅力吸引。可我相信,你的魅力无限,被你吸引的人无限。

莫言,中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我很喜欢他的文字表达方式,一语双关的语言技巧。不难想象或推理,他的读书量应该很大。那么,他怎会不是“书虫之王”呢?鲁迅的习作大多揭示了人性的假丑鄙,虽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每每读起他的文章都令我冷汗涔涔。他化笔杆为枪杆,直击反动派脑门。幽默嘲讽却又锋芒略显的语言总唤起我内心的深省。而我呢?就好比搁浅的、垂死挣扎的鱼儿,急需海水的滋润、雨水的洗涤。而他们凝炼的文章,正是我心灵的蕴藉。

而现在,我依然坚持读书。大学生活真的是丰富多彩,也很容易一不小心迷失自我。但是读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沉淀过程,无论是学术性的还是文学性的,若是品出其中滋味,着实令人愉悦;若是没有参透,也不必苦恼慌张,或许在生活的不经意间一刹那顿悟。大学里我看的书目种类繁多,有老师推荐的,也有从图书馆借来纯属好奇心的,或是去蹭讲座时老师发的,还有与专业相关的。比如《柏拉图对话集》《符号象征学》、马克斯.韦伯的《学术与政治》、曹锦清的《黄河边上的中国》以及民国人物风流轶事、各国人物传记之类。譬如《史记》《左传》《资本论》《全球通史》这样的,那就需要花点儿心思去读了。

我是书虫。我更是一名从懵懂无知成长为小有见解的大学生,是从知书达理到开始体会着变幻无穷的丰富人生的热血青年,是现在一簇微弱的星星之火,未来的......我想,读书不只在表面,更在于心灵感悟,这样人才会立体:思想立体,行为立体。有内涵,有深度,有厚度。我梦想成为作家,这就需要书籍给我的正能量,因为知识就是力量。传递正能量、人生真善美,批判人性丑鄙恶,就像鲁迅先生一样。或许,我的微小的梦也是宏大的中国梦的一部分。

学无止境。我想象着,当我进入迟暮之年,坐在摇椅上,也依然能够向爷爷一样----戴上厚重的老花镜,博览群书,与天人对话,沉醉其中。那时候,即使我不是什么作家,也仍乐意孜孜不倦的谦虚学习,做只名副其实的书“虫”。


上一篇:【征文获奖作品连载】一等奖作品:湖光山色,人文胜景 --忆巢湖中庙
下一篇:蓟州区第一届全民运动会会歌歌词入围作品征求意见公告

关注我们

征集网官方微信

征集网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