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我与《信阳晚报》征文启事”的消息,我的内心一惊,24年前与她的邂逅,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1992年9月,我从罗山县铁铺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信阳师范学校,成为村里的第一个“秀才”。铁铺乡位于大山深处,交通极为不便,第一次来到信阳这么遥远的地方,我如同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性格内向的我,并不喜欢外界的喧嚣,而是在读书写作中打发并不紧张的时光,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一日,同寝室的室友无意中带回来一张《申城晚报》,我一下子爱不释手,特别是“南湖副刊”上的一篇篇美文,读得我热血沸腾。我当时想,要是自己的名字也能变成铅字,那该多好呀!可是,我行吗?
学校门口的书报亭总能留下我的身影,每到周末,如饥似渴地阅读《申城晚报》成了我的必修课。很快一年多过去了,记得那是1994年的母亲节,我想起了门前的那条小河,想起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在河边洗衣服的一幕幕,便拿起笔,一口气写下了一篇思念母亲的文字——《母亲河》。
可以向《申城晚报》副刊投稿吗?我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我又这样回答。
我一笔一划地把《母亲河》誊写在格子稿纸上,装进信封,并认真写下:信阳市西关桥头申城晚报社副刊编辑收。贴上邮票,封好,然后虔诚地投进邮筒,像是完成了一次庄严的仪式。
有付出就有收获,有等待就有希望。半个多月过去了,班级团支书递给我一个大大的信封,打开看时,墨香扑鼻,原来我的《母亲河》竟然在《申城晚报》副刊发表了。同学们一下子围上来,祝贺的语言加上羡慕的眼光,让我成为最幸福的人。
《母亲河》是我的处女作,那一次,文学的梦想如同火把,一下子被点燃了。
恰巧,1994年是国际家庭年,晚报社正在举行“国际家庭年有奖征文”活动,这篇千字小文,后来荣获三等奖,并获得了证书和一百元奖金。现在一百元可能算不了什么,当时我每月的生活费只有30元呀!
为了省下来几毛钱的邮资,我把稿子写好后,步行送至报社,见到了文学版编辑罗建慧老师。她一方面肯定我的写作功底,一方面鼓励我好好写作。她说,你爱文字,文字也会爱你。
我在晚报上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了,罗老师甚至为我开辟了专版。我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把学校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写成新闻稿件送至报社,“豆腐块”越来越多,我也成为学校有名的“笔杆子”。
光阴荏苒,一晃2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再见到罗建慧老师,可她那句“你爱文字,文字也会爱你”总在耳畔,给我力量。我没有停止写作,出版了三本专著,现在成为专职的宣传写作人员。《申城晚报》虽已改名,可是她的风格依然,在万千繁华之中,用挺直的脊梁坚守着最后的净土。我也始终没有改变对她的热爱,那一缕缕墨香,氤氲着,总能把我带回到青葱的岁月。
《信阳晚报》,你初心不改,我砥砺前行。
精彩内容回顾
【头条】信阳这个县获得国家奖励!2019年将获国家专项补助优先倾斜与支持
【鼓励】信阳最棒小伙儿!先天脑瘫却不啃老,用一只手养活自己…
【头条】信阳空中花廊遭遇“采花大盗”!3000余株鲜花不翼而飞…
【关注】平桥、商城开展巡察 监督举报方式公布
【提醒】信阳这条大街正“整容”,预计2个月,市民请提前绕行
【扩散】信阳定向招收314名教师,免费上大学,毕业包分配~如何报考看这里
文:吴晓军
编辑:陈明娟
审核:郑 虹
传播思想 成就价值
微信号:xinyangwanbao
转载本公众号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