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龙里县“一定三合”促脱贫产业兴旺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5-12 

点击上面蓝色字快速关注

贵州十大最具影响力政务微信

关注



龙里县“一定三合”促脱贫产业兴旺

冉浪

龙里县有74个贫困村7734户24244贫困人口,是贵州省2017年16个拟退出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龙里县围绕年度脱贫任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兼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采取产业组合、长短结合、企农联合等形式发展扶贫产业,形成了“一定三合”产业扶贫模式,保证了贫困群众既有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又有短期增加经济收入的来源。截至目前,全县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7个,建立产业扶贫基地9个,贫困村覆盖率达100%,带动全县9000余户农户增加收入,辐射贫困户6900余户。

主要做法

定目标。龙里县以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按照“一体两翼”(“一体”即谷脚镇、冠山街道、龙山镇片区;“两翼”即“北翼”为洗马镇、醒狮镇,“南翼”为湾滩河镇、龙山镇草原片区)的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一是刺梨产业。力争2018年刺梨种植28万亩以上,总产量10万吨,总产值达20亿元;力争2019年刺梨种植31.5万亩以上,总产量13万吨,总产值达40亿元。二是蔬菜产业。力争2018年、2019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4万亩左右,综合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10%左右。三是生态畜禽。力争2018年,绿壳蛋鸡出栏45万羽,绿壳鸡蛋产量2700吨,产值1.15亿元;生猪出栏15万头,产值达3亿元。2019年,绿壳蛋鸡出栏65万羽,绿壳鸡蛋产量3900吨,产值1.66亿元;生猪出栏17万头,产值达3.4亿元。

抓产业组合。龙里县结合实际,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户不单纯发展种植养殖,还把种植养殖与农产品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与观光休闲农业有机结合,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如龙里县引进恒力源天然生物有限公司等8家刺梨深加工企业,年收购刺梨鲜果4万余吨,以1.8元/斤保护价进行收购,解决了农户“愁卖”的问题,带动刺梨种植以每年3.5万亩的速度不断扩大规模。2017年,仅恒力源天然生物有限公司就收购刺梨鲜果4500吨,直接带动41个村1662户贫困户增收。再如冠山街道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与休闲旅游观光规划有机结合,着力打造龙架山花卉苗木及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截止目前,园区经营主体21家,农民合作社14个,累计从业农民6600余人,种植面积达2.62万亩。园内种植精品桂花、多肉植物、罗汉松、法国冬青及各类盆景根雕,当地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出售花卉、苗木等形式实现增收致富。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前三季度,龙架山花卉苗木及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园区旅客接待人数达471.24余万人次,总收入22.74亿元,户均增收11300余元。

抓长短结合。按照长短结合、林下套种、以短养长、滚动发展的思路,龙里县以刺梨为主导产业,在刺梨盛产区套种辣椒、豌豆尖、茄子、大葱、西兰花、茭白、西红柿、棒豆等蔬菜,帮助群众增收致富。2017年,全县刺梨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蔬菜套种面积达到5万余亩,辐射70%以上的贫困村,做到“挂果前卖菜”“挂果后卖果”,使每亩刺梨地“+”出了2000元至5000元的额外收入,形成了全县覆盖最广、带动力最强的扶贫产业支撑。如在刺梨丰产区,醒狮镇引进程熙辣椒加工厂,以“包育种供苗、包技术指导、包保底收购”的“三包”方式与醒狮、洗马两镇11个村达成辣椒种植协议订单,带动737户(贫困户372户)农户种植辣椒2930亩,以1.2元/斤的价格保底收购,每户每亩辣椒可收入3000—4000元,并以每斤0.1元比例提成奖励金给村集体,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再如湾滩河镇38家蔬菜经销商流转土地6800亩,常年种植豌豆尖、茄子、大葱、西兰花、茭白、西红柿、棒豆等蔬菜,带动周边群众以土地流转、务工等渠道增加收入。据不完全统计,2016以来,仅湾滩河镇就有7个村1692户农户获得土地流转金336万元,5820户农户通过务工收入1.14亿元,户均创收19500余元。

抓企农联合。大力培育扶持扶贫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以“企业+农户(贫困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如湾滩河镇采取“养殖场供仔猪、贫困户养肥猪”和“自销+统销”的模式,将项目资金投放到“丰盛”养殖场,由养殖场负责繁殖仔猪提供给贫困户自行饲养,并全程提供疾病防治服务,生猪出栏后,贫困户可自行销售,也可由企业按照市场价统一回购销售。目前,在丰盛养殖场的带动下,该镇2200余户贫困户养殖生猪4500头,按当前的市场价预算,出栏后户均增收可达1800元以上。再如洗马镇田箐村,通过引进 “老布依”资产管理公司,引导群众以土地入股、到公司务工等方式,增加群众收入。2016年以来,田箐村引导村民入股土地8000余亩,种植刺梨5750亩,覆盖20个村民组347户村民,其中,贫困户50户132人。目前,“老布依”公司已兑现分红资金150万元,其中347 户村民户均获得分红4300余元。

取得成效

(一)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全县刺梨种植21.2万亩,蔬菜种植27.48万亩,中药材种植1.5万亩。养殖生态禽出栏130万羽,其中绿壳蛋鸡出栏25万羽、绿壳鸡蛋产量达1500吨;发展生态猪25万头、出栏优质肉牛1500头、优质肉羊1万头。

(二)闲置资源有效释放。通过扶贫产业项目全覆盖,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新增流转土地25360亩,带动农村群众复耕土地1376亩,使大量闲置土地重新产生经济效益。

(三)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施产业扶贫以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参与务工等方式,农村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据不完全统计,产业扶贫项目共带动全县9000余户农户增加收入,其中涉及贫困户6900余户。全县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8354元增加到2016年9223元,2017上半年达到4879元,比2016年同期增长9.8%。

经验启示

(一)产业组合为贫困群众增加比较收益。产业发展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地区财政来源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持续动力基础,产业兴则地区兴、产业衰则地区衰。龙里县的实践启示我们,构建贫困地区发展的主导核心产业,把种植养殖与农产品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与观光休闲农业相结合,延长产业链,才能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二)长短结合为贫困群众增强发展信心。没有长短结合的产业作为支撑,很难实现贫困群众的增收目标。特别是面对亟待提高生活质量的贫困群众,需要实施一些立竿见影、马上增收的项目,否则贫困群众看不到眼前收入,既影响日常生活,又挫败脱贫信心。龙里县的实践启示我们,只有通过“一户一策”了解贫困户需求,对症下药,长短结合发展产业,才能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从而激发出脱贫攻坚的强大斗志。

(三)企农联合为贫困群众拓宽致富之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式,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发展成效。龙里县的实践启示我们,转变发展观念,采取企农联合模式,鼓励贫困群众通过流转土地、资源入股、就近务工等方式,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从而增加贫困群众的生产性、工资性与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作者系黔南州小康办干部

【本文获省委政研室(改革办)“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征文三等奖

来源:省委政研室信息处

编辑:彭鸧锐 宁 南

您还可以关注

农民专业合作社撑起振兴农村经济的脊梁


贵 州 政 研

我们不传播垃圾信息

我们是时政的搬运工

阅读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

上一篇:【征文】吴晓军 | 初 心
下一篇:【征文】胡兵兵:高举旗帜向前行 携手奋进谱新篇

关注我们

征集网官方微信

征集网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