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安顺市生猪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5-17 

点击上面蓝色字快速关注

贵州十大最具影响力政务微信

关注



安顺市生猪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代永慧、梁

近年来,按照“稳定发展生猪”的思路,我市生猪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进程加快,不仅有效促进了畜牧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也成为我市农村经济中产业聚集度高、市场特征明显、产业地位突出的畜牧业产业。特别是成功引进华西希望特驱集团、广东温氏集团搭建“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利益联结紧密的保底回收平台以来,生猪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市畜牧业产业扶贫工作中的主要抓手。本课题立足安顺市生猪产业的发展现状,从生猪产业扶贫的模式、特点、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生猪产业扶贫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我市生猪产业在整个畜牧业中的比重和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优质生猪提升计划”提出以来,生猪产业逐步成为我市畜牧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同时呈现出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各县区纷纷抢抓机遇,结合实际,创新思路,不断加大对生猪产业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科技推广、良种利用和基础性设施建设。目前,已形成了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镇宁自治县、紫云自治县为重点区域的生猪产业发展格局。2017年全市出栏生猪135万头,猪肉产量12.1万吨,产值达29.7亿元。通过项目实施、品种改良、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安顺市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链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化带动不断增强,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稳定畜产品市场供应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当前,我市畜牧业发展正处于从传统散养型向规模健康养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已是全市生猪产业的基本模式,尤其是新建的规模场,从选址设计、饲养管理、品种引进各个关键环节基本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等“五化”要求规范建设。目前,全市建有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250家、5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0个,全市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7%,处于全省前列。

(二)产业链建设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市生猪产业坚持以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为导向,通过培育壮大生猪养殖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肉牛产品加工企业、创新完善市场流通体系等一系列积极措施,做长长板,补齐短板,产业链建设不断完善。目前,生猪产业已经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完整产业链条,产前有华西希望特驱集团、唐人神集团、湘大公司等国家级饲料生产龙头企业;产中有德康集团、温氏集团、黔农公司等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猪场13个;产后有安顺黄瀑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安顺肥肥肉类有限公司等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加工能力达4000万头。建有国家级定点生猪交易市场---中所生猪交易市场,年交易外销量60万头以上。

(三)养殖环境不断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提出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工作要求,安顺市大力开展生猪养殖污染治理,促进生猪养殖业生产经营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一是发挥微循环作用。按照生猪代养家庭牧场项目发展模式,每个家庭牧场单元配套土地100亩以上,用于种植蔬菜、水果、中药材等消纳养殖粪便。二是提高规模养殖治污水平。全面推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推广普及生猪规模化标准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利用室(内)外生物发酵床技术处理规模化养猪粪污。三是开展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划定工作。各县(区)人民政府科学修定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合理调整畜禽养殖业结构和发展布局,新、改、扩建畜禽养殖场(小区)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环境审批的前置条件。

(四)产业化带动不断增强。2016年,我市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华西希望特驱集团在西秀区、平坝区、镇宁自治县、紫云自治县4个县区签订总投资15亿元100万头生猪一体化产业项目合作协议,引进广东温氏集团在西秀区投资近8亿元建设50万头生猪一体化产业项目,两个项目共建设1200个代养猪场,年出栏150万头生猪。目前,全市已发展生猪代养家庭牧场300余个,带动贫困农户900余户。

二、生猪产业扶贫模式及特点

为充分挖掘生猪产业增收潜力,助推我市脱贫攻坚,2017年,我市制定出台了《安顺市生猪提升助推脱贫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7-2019年)》,并成立了安顺市华西希望特驱集团畜牧养殖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主要通过推广生猪代养模式、“113”托管模式、紫云花猪发展带动模式,积极推进生猪养殖项目在深度贫困地区特别是极贫乡镇实施,不断实现生猪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双赢。

1.生猪代养的模式、特点及成效

模式:与华西希望特驱集团、广东温氏集团合作,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村社一体/乡平台公司)+农户(贫困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机制,由政府整合扶贫资金、产业扶贫子基金、合作社自筹、贷款等多种渠道解决项目建设资金,合作社按照公司设计图修建圈舍,并免费到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养殖技术培训。养殖场建成后,公司统一提供仔猪、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兽药、统一提供养殖技术服务,全程垫付养殖经营成本。待生猪达到出栏标准时,公司按商品猪的质量和数量统一回收销售并支付代养费,该模式可归纳为“五统一回收”。

特点:一是贫困农户参与度高。生猪代养模式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的渠道可分为三种:有养殖技术和养殖能力的,可作为致富能人成立合作社,与公司合作直接获取代养费;有劳动能力的,可优先到家庭牧场务工获取劳务费;无劳动力的,可将扶贫资金以“量化入股”方式成为“股东”,参与家庭牧场利润分红。贫困农户可根据自身发展意愿参与到项目发展中,多种选择充分调动了贫困农户发展积极性,激发了贫困农户内生发展动力。二是有效、稳定、可持续。生猪价格由于受影响因素多,生猪养殖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疫病风险,为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龙头企业统一提供养殖技术服务,统一提供疫苗兽药、统一回收出栏生猪,养殖农户完全不承担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经核算,一头生猪的代养费200-300元,除去养殖成本50元,一头生猪的养殖利润可达为150-250元。三是易推广。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思路,生猪家庭牧场代养模式在选址建设、饲养管理、技术支撑、环保管理等方面都有龙头企业做保障,集约化、设施化、无害化程度高,易推广面大。以年出栏1800头生猪家庭牧场为例,建设用地约占3-5亩,可集中配备养殖圈舍、防疫室、发酵池、污水沉淀池、员工住房等。

成效:生猪代养项目对脱贫攻坚助推成效明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县分别成立专班全力推进项目实施。目前,西秀区与特驱集团合作在岩腊乡已建成6个种猪家庭牧场并投入运行;温氏集团项目快速推进,目前正在建设的精准扶贫养殖小区、高效家庭牧场达78栋,年底可实现50%投苗,建成投产后年出栏量可达14万头,可带动200余人脱贫致富。其中,杨武乡石平村、新场乡枝杨村生猪家庭牧场已顺利投产,存栏仔猪2520头。平坝区与特驱集团合作已建种猪场1个(存栏母猪2300头),已规划发展生猪家庭牧场88个,其中已投产25个,2017年已出栏2.5万头育肥猪,平均每头生猪代养费200元,在建13个,正在选址50个。镇宁自治县与特驱集团合作规划在简嘎乡建设生猪家庭牧场50个,现已全部完成选址工作,其中在建31个,已完成9个,已投产1个,2017年已出栏1000头,平均每头生猪代养费230元。规划在募役乡建设种猪场2个(存栏母猪2400头),目前,已动工1个,计划在全县其它乡镇建设种猪家庭牧场200个,目前已经动工15个。紫云自治县与特驱集团合作规划在大营乡建设生猪家庭牧场22个,现已全部完成选址工作,其中在建6个,已投产3个,目前存栏生猪1545头。计划在全县建设种猪家庭农场270个,已动工6个。

2.生猪“113”托管的模式、特点及成效

模式:为深入推进畜牧业产业扶贫进程,加快促进脱贫攻坚步伐,普定县创新扶贫模式,以合作社(公司)带动为主体,以畜牧业项目实施为载体,全面推进生猪113养殖扶贫项目建设,帮助当地村民脱贫。生猪“113”托管模式即:养殖合作社向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偿提供3头仔猪,免费提供养殖圈舍和饲养技术,贫困户投入扶贫资金5000元将仔猪交由合作社进行托管式养殖,待生猪育肥出售后,除去仔猪成本费和托管费用,养殖效益归贫困户所有。

特点:一是项目采用“政府+部门+村支两委+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充分调动了政、企、农三方面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协调安排财政扶贫资金用于补助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猪养殖,并负责监督指导;扶贫部门指导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养殖协议,对养殖项目物资的质量进行监查;畜牧部门负责养殖技术指导和服务,并会同政府部门组织验收;财政部门负责办理报账和款项支付工作;村支两委负责推选、统计、公式参与实施的贫困户名单,并负责组织仔猪的采购、分发、销售和利润分配等工作;合作社利用饲养圈舍和养殖技术,向贫困户销售仔猪和饲料,推动自身发展;贫困户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扶下,发挥自身内生动力,实现增收致富。二是贫困户在产业链中的利润份额占比大。该项目贫困户均补助5000元,合作社免费提供养殖场所及设施设备,并负责集中养殖,饲养管理期间出现疫病死亡造成经济损失的,由合作社承担,贫困户不承担疫病风险。经核算,1头生猪5个月后达150公斤可出栏,按每公斤18元计算,每头生猪收入为2700元。每头生猪养殖费用为2200元,包括仔猪成本费1100元(体重/头≥30㎏)、托管费用1100元,贫困户养1头猪可获得纯利润为:2700-2200=500元,每户贫困户养3头生猪可年出栏6头育肥猪,可实现户均增加纯收入3000元。三是合作社用工、用料优先考虑照顾贫困户,进一步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合作社一个养殖周期至少雇佣2名贫困户代表参与饲养管理,前三个月支付月工资1800/人,待养殖稳定后支付月工资2000/人;合作社饲料原料采购按照市场价优先向贫困户定向采购;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养殖管理能力。

成效:目前,普定县通过“113”模式投入扶贫资金250万元,新增二元母猪和商品猪1.5万头,带动贫困农户5000户增收。经核算,目前该模式下,贫困农户每养殖一批生猪(3头)能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

3.紫云花猪的模式、特点及成效

模式:为充分发挥紫云花猪的资源优势、基础优势,积极推进优质绿色畜产品“泉涌”发展,2017年,紫云自治县宗地镇成立了宗地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以“政府+镇平台公司+农户(贫困户)”带动模式,对紫云花猪进行系统专业的开发、运营、管理,全力打造以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为中心、以紫云花猪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经济。镇人民政府成立平台公司,并以高于市场价格3元的收购价向贫困户收购自养的紫云花猪,公司再整合资源为市区、贵阳市等提供生鲜肉品和腊制品,销售收入扣除加工成本、管理成本等费用后,全部用于贫困户分红。

特点:紫云花猪是贵州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国家地方畜禽资源,是“人无我有”的宝贵资源,随着市民对猪肉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层次多样化,土黑猪肉引领着消费时尚,是中高端人群餐桌上的必须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紫云花猪产业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在我市紫云自治县宗地镇,家家农户都有饲养花猪的习惯,是当地农户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具有较好的群众发展基础,可将当地农户的养殖方式和紫云花猪的生长习性有机契合,作为贫困山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

成效:2017年,紫云自治县全县出栏紫云花猪3.68万头,存栏母猪2000余头,带动贫困农户1500余户实现增收。特别是2017年春节期间,镇平台公司收购、加工特色腊制品3万余斤推向市场,已销售2万余斤,本地市场反响非常不错,带动户均增收2000-3000元。在宗地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紫微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紫云黔绿园农业合作社等政府平台、本土企业的带动发展下,紫云花猪的发展已有初步成效,生鲜肉、腊制品已走出贵州、走向“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目前,紫云自治县已把紫云花猪作为全县“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畜牧业产业扶贫的主攻产业,地方品种标准已由贵州大学燕志宏教授制定颁布,饲养管理标准也制定完成。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2018328日,安顺市紫云花猪产业发展研讨会在紫云自治县召开,对紫云花猪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研讨,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模式、目标和实现路径,为促进紫云花猪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产业增效、农户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支撑力度不够。相关县区各级政府对生猪项目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认识程度有限,没有把生猪养殖项目作为重要脱贫攻坚项目来推进,导致生猪项目政策、资金、用地、用水、用电、道路、环保等统筹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如:2017年1122日,市政府办下发成立安顺市华西希望特驱集团畜牧养殖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的通知,相关县区并没有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出台正式的政策文件和成立工作专班、召开调度会等,相关成员单位没有充分重视,没有制定配套政策和跟进项目建设情况,导致项目建设推进缓慢。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目前,生猪代养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产业扶贫子资金、“特惠贷”、贷款贴息等扶贫资金,各级政府整合资金力度不够,没有出台相关资金支持政策,申请扶贫产业子基金没有具体的部门、无专职人员负责子基金跟踪落实,导致资金问题成为生猪项目发展的“拦路虎”。如:由于财力不足,对生猪养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良种覆盖率较低,动物疫病监测体系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监测、监控手段。

三是基层服务体系薄弱,技术人员匮乏。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偏少,村级防疫员流失严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健全,畜牧技术推广力度比较弱,信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几乎是空白。目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任务繁重,承担的工作面涉及扶贫、环保、安全等等,人力、精力严重不足,据统计,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投入到畜牧业发展的时间较少。

四是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环保压力较大。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广大农民仍把养殖作为一种副业来经营,以一家一户分散饲养为主体,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小群体、大规模”农户养殖仍是产业基础的主体,规模化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粪污治理设施配套不完全,生产、生活、粪污处理等区域划分不清楚,预留粪污治理设施土地不科学,粪污整治难度大。

四、对策及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充分认识生猪产业扶贫代养模式项目实施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及时出台配套政策支持,全面落实国家标准化养殖、良种补贴、防疫体系建设等扶持政策,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加大对养殖基地道路、电力配套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组、贫困农户发展生猪产业。围绕生猪产业良种繁育、深加工产品开发等重要基础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进生猪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是强化财政金融支持。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形式,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养殖大户和贫困对象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争取扶贫子基金。支持县(区)依托农投公司、担保公司等投融资平台和龙头企业构建全产业链融资机制,承接落实产业扶贫子基金,重点用于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品牌推广、渠道建设等。积极推进能繁母猪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对参保生猪养殖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保险费按照有关政策,由财政按一定比例进行承担。

三是加强技术服务。建立完善生猪产业专家咨询服务机制,依托科技、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家委员会,开展对主推品种、主推技术、标准建设、质量监管、产品加工储运、疫病防控、市场开拓等重大问题研究和咨询服务。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加强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培训,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养殖技术人才。

四是强化生猪良繁体系建设。支持建设10个种猪扩繁场,为家庭牧场或养殖合作社提供优质二元母猪、本地良种猪、商品仔猪。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动、金融助动、农户联动”等方式,优先享受国家、省有关产业发展政策,并给予产业扶贫基金和贷款贴息支持,建成投产后,申请省级财政给予补助,市、县配套补助。支持种猪生产企业开展新品种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取得明显成效的给予奖励。

五是全力推进规模化发展方式。以生猪产业集群建设为平台,以标准化创建、适度规模生产、绿色循环养殖等新技术为引领,推进家庭农场及适度规模养猪场建设,积极推动生猪产业集群、产业联盟式发展,促进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养殖进程。积极推广规模化养殖粪污处理新技术,生猪养殖异位发酵床技术,全面提高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益率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

六是加强品牌建设。加大生猪产品宣传推介,重点打造 3-5个安顺特色生猪及产品公共品牌,利用省境内高速公路广告牌等公共媒体对公共品牌进行宣传。大力引导和支持生猪产品企业通过展示博览、体验销售、广告宣传等活动集中推广我市优质、绿色生猪产品。大力发展“互联网+生猪产品”营销,支持加工、物流、商贸、电商等企业创办或借助畜产品电商平台,采用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引导和支持养殖、加工企业按照统一标准组织产品生产,并以统一品牌开展网上销售。

七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推广以“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生猪养殖模式,确保贫困户在产业链中的份额;强化技术服务指导,对带动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龙头企业,优先给予畜牧扶贫资金、产业扶贫子基金、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支持,对没有建立直接供应关系利益联结机制的企业,不再给予项目扶持。

八是加强督查考核和宣传报道。市相关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形成合力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年终将各县区生猪项目推进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大力宣传发展生猪养殖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普及实用养殖技术、养殖模式,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做好通报表彰,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对生猪养殖项目发展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作者系安顺市委政研室干部


来源:省委政研室信息处

:代永慧 梁 艳

编辑:彭鸧锐 宁 南

您还可以关注

晴隆县探索“一县一业”助推乡村振兴 战略实施


贵 州 政 研

我们不传播垃圾信息

我们是时政的搬运工

阅读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

上一篇:【征文分享】午夜值班有感
下一篇:【征文】“厉害了我的国”征文展示(二)

关注我们

征集网官方微信

征集网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