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优秀作品欣赏(八)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5-30 

少年随父漂泊,辗转各个工地

在心头将筑路情怀铭记

也曾翻山越岭,徒步荒滩戈壁

用双脚丈量脚下的土地

如今挥洒成文,舞动生花妙笔

用文字镌刻“登高人”的足迹


本期推送的是征文一等奖作品:两代人的筑路情怀,作者是蒙华四工区刘斌


本期作者简介

刘斌工作照

斌,2009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公司石武客专、佛肇城际、黄金口车辆段、敦格铁路、蒙华铁路等项目任测量员、测量副队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并有在公司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学习、轮训和助勤的经历,酷爱写作,多次荣获公司和集团公司新闻报道先进个人称号


对登高精神的感悟

一入铁建近十载,潜心求知路漫漫。不求闻达功与名,只愿筑梦勇攀登。


下面请欣赏他的作品:


两代人的筑路情怀


“爸,快看,滠口特大桥!”

“嗯,看到了,一转眼10年过去了,老咯!”

已退休的父亲静静地看着窗外,若有所思。列车从那片熟悉的原野飞驰而过,只剩下村落,树林、池塘倒退而行的掠影,直至完全消失在他的视野里。

父亲是一名老铁道兵,10年前,他就在武汉黄陂区滠口镇修合武铁路,而我则刚入职,在离他不远的石武高铁项目从事测量工作。

虽然离得近,但我能看到父亲的机会也屈指可数,印象中,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机会一起团聚,其他大部分时间,我和他都各自忙碌着。

其实这样的日子,我早已习以为常,从懵懂记事,到大学求学,再到成家立业,我和父亲总是聚少离多。只有随他一起走南闯北的少年时代,我与他打照面的机会才多起来。

我从7岁开始,便体验了长达8年的工地生活。那个时候,父亲有一个保存完好的木箱子,到哪里他都随身携带着。里面装的可不是什么金银财宝,而是一个个陈旧的诸如笔和纸之类的信物。

打开一把锈迹斑驳的锁,掀开盖子,映入眼帘的,就是用报纸整齐糊成一个整体的内饰,报纸还是80年代部队的报纸,上面贴了一张几个笑靥如花的青年身穿军装合影的照片。

父亲说,那是当兵时他与同事为数不多的合影,兵改工后,有的去了地方铁路系统,有的转业回老家自主谋业,有的和他一同到了中铁十一局,成为一名筑路工人,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江西、安徽、河南、湖北,父亲的根据地每两到三年换一个,从江南水乡到煤炭重地,从过山隧道到跨江大桥,处处都留下了他的汗水与足迹。那些年,父亲也从基层队队员历练为副队长,完成了从施工员到管理者的蜕变。

1998年,在修“亚洲第一跨”——许沟特大桥那会儿,父亲所在的八队,就驻扎在大桥下游左侧一处高地上。

遥记得,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家属们都会来队里探亲。和我同龄的小伙伴们就有机会聚在一起玩耍,虽然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但大家彼此增进了友谊,直到现在还时常保持联系,形成了一段特别的“铁二代”友谊。现在看到“小候鸟”的相关报道,我总会回忆起年少时那段难忘的相似的经历。

河南三门峡地区干旱少雨,气候特别干燥,尤其是炎热的夏天,犹如火炉,蚊虫肆虐。

父亲在工地上挥汗劳作,全然忘却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汗水浸泡着他那钢铁般的身躯,烈日将他的后背烤的红通通的,犹如一块刚出熔炉的铁板。

有一次,当我将湿毛巾和凉开水递过去的时候,看到父亲这番身影,眼角的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视线。

正是和父亲一样的老铁道兵们奋勇拼搏,终于换来了大桥的顺利完工,并摘取了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鲁班奖。那一刻,父亲就像端详着自己的孩子,脸上满是欣喜的表情。

那一次过后,我似乎开始领悟到了父辈们筑路的可贵,他们或许默默无闻,却用壮举诠释了美丽人生。

2008年大学毕业后,我子承父业,开启了铁二代筑路人的梦想。

没有过多缘由,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也可以向父辈那样,驰骋广袤天地,为祖国大地换新颜。

上班伊始,我分配到二队,当时二队的驻地就在文章开头所说的滠口镇。

那时候,石武高铁刚上场施工,二队还在建家,我和其他几个刚分下来的同事一起,每天的工作就是平场地、和砂浆、立板房,和农民工没什么两样。虽然饭量增加了不少,却抵消不了饥饿带来的压迫感,人一下子瘦了好几斤,就这样整整坚持了3个月。

中间曾有过放弃的念头,最后还是理性的选择了留下。作为铁二代,临阵退缩不是打父辈的脸么?

风雨过后是彩虹,后来我走上了测量的道路,与前期所受的各种困难相比,测量带给我的不是辛苦,而是充实。我始终觉得,测量是体力与脑力的完美结合,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父亲曾告诫我:在其位,谋其职。不要好高骛远,应脚踏实地。这句话成为我工作以后的座右铭,就向一个灯塔,指引我前行的方向。

不畏艰险、勇攀高峰。10年来,我爬过高山,趟过河道,呆过戈壁荒漠,未曾停下前进的步伐。我知道,我走的每一步,都是父亲曾经走过的,还有很多未知的旅程,等待着我去发掘、去探索。

期间,我把所见所闻付诸笔端,刻画了许多如父辈一样的老铁道兵的事迹,还有向我一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从“四心师傅”康玉成,到“戈壁红柳”张丽君;从“大桥守护神”罗银奎,到“跨江大桥的弄潮儿”赵银超。从他们身上,我能感觉到“登高精神”的传承和延续,这是一种博大的企业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扬,更是我们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杨连第长子杨长林在铁建版《朗读者》中声情并茂的讲述,催人泪下。放眼整个国家,还有千千万万如我和我父亲一般的人,两代人抑或三代人,为了同一个梦想,前赴后继。

“爸,爸,车,车......”

在清明假期返程的火车上,快两岁的儿子指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火车兴奋的向我比划着,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

历史不能忘却,前路仍需奋蹄。在筑梦的路上,我也会告诉我的孩子们这些值得追忆的故事,等他们长大了,能够铭记,他们的父辈和祖父辈曾为那份热爱和坚持所做的努力。


您可能还喜欢以下内容

征文优秀作品欣赏(七)

征文优秀作品欣赏(六)

征文优秀作品欣赏(五)

征文优秀作品欣赏(四)

征文优秀作品欣赏(三)

【视频展播】登高精神代代传

征文优秀作品欣赏(二)

征文优秀作品欣赏(一)

看→铁建版海草舞!够味!

【视频展播】登高奖一等奖获奖单位

【视频展播】黄金搭档

【视频展播】最佳师徒

【视频展播】最佳贤内助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一更多精彩一

(公司投稿邮箱:zt111tgxx@126.com,期待您的支持和参与)

  



上一篇:征文通知 | 中华医学会2018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
下一篇:【征文】最后一批入围作品!快来看看你的三行诗入围了吗

关注我们

征集网官方微信

征集网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