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字快速关注
贵州十大最具影响力政务微信
关注
瓮安县“1+6+N”模式
开拓产业扶贫新路径
王辉
产业扶贫是瓮安县精准扶贫“如期脱贫、精彩出列”的关键,采取“1+6+N”模式,培植脱贫增收产业,建立市场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促进了扶贫产业、贫困户持续增收。近年来,全县有近3万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贫实现贫困,全县贫困乡镇发生率降低至1.17%。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采取“1+6+N”模式,培植脱贫增收产业。一是做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按照全省“一县一业”的要求,瓮安县将茶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建中-中坪-玉山、猴场-永和-岚关”2个重点茶产业带,集中连片打造茶产业和扶贫示范基地,形成农旅精品线路。建设建中和岚关2个省级现代农业(茶叶)示范园区,带动全县茶产业发展。依托贵山茶业、岚清白茶、苗岭雾海等茶叶龙头企业,推进“欧标茶”基地建设,推进精深加工、销售、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形成瓮安茶旅一体化发展格局。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21.56万亩,全年产干茶产量8600吨,其中:名优茶439吨(黄金芽、白茶、毛尖),全年茶叶产值达10亿元,直接受益人口36500人,涉及贫困户698户2443人,带动贫困人口务工10000余人次,实现户均增收2100元以上。二是培育“六大”特色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或培育县内有发展潜质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重点发展肉兔、辣椒、花卉、乌骨蛋鸡、食用菌、精品果等六大特色产业,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珠藏镇引进山东中梁集团建设产业扶贫标准化肉兔养殖示范点,示范养殖种兔21350只,已带动贫困户389户1360人,户均收入1100元以上。平定营引进中国二十冶集团发展花卉产业,计划分3期扶持贫困户3000户;依托贵黔养殖公司、黄维养殖场等发展生态禽(绿壳蛋鸡)养殖,存栏绿壳蛋鸡30万羽,禽蛋产量0.65万吨;依托良好的辣椒种植基础,常年种植辣椒20万余亩,直接受益人口98650人,涉及贫困户2331户,覆盖贫困人口8150人;采取大户带散户形式,种植中药材33500亩,带动2000多户农户增收,直接受益人口8600人;大力发展精品水果,种植各类水果10.3万亩,带动贫困户1228户4298人。三是积极发展多种产业。对产业基础薄弱的村,积极引导农民发挥自身的优势,按照宜养则养,宜种则种,鼓励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百花齐放。如珠藏镇桐梓坡村发动村民种植大葱1000余亩,涉及农户126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中坪镇为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900户购买仔猪900头,按每头补助饲料60斤,让贫困户养殖生猪脱贫致富。围绕农业园区、旅游景区打造精品果产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精品果园,成功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10余处,带动发展农家乐60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人,间接从业人员2000余人。
(二)建立三种利益联结,构建产业扶贫体系。一是实行股份联结。依托农村“三变改革”试点,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土地托管等模式,贫困户以土地或特惠贷款资金入股合作社或企业,年终分红,已入股2420.3亩,实现8559名农民变股东。以资源变资产折股量化入股2942人;以资金量化入股5617人。以金融机构+贫困农户模式,将特惠贷联结的贫困群众8914户,发放特惠贷4.2亿元,通过产业协会入股主导产业,每年按10%的信贷分红,2017年完成分红463万元。二是实行订单联结。积极引导全县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苗)、农药、化肥、栽培技术等,开展订单合作。农户按照企业技术要求和标准进行种养,生产出来的产品交给农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销售,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缺技术和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目前,县内109个企业(其中龙头企业75个)、99个合作社、3所学校、2个学生营养餐配送企业、1个批发市场、3个超市、2所监狱与86个村(社区)进行产业联结,现全县82村与218企业、合作社联结覆盖贫困户10512户37998人。三是实行就业务工联结。出台政策,对带动群众增收成效显著的农业经营龙头企业,给予现金奖励,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带动农村群众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农户就近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内务工、参与管理实现务工收入,让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常年吸纳农民工达3800人以上,季节性用工5000人以上,农村群众务工收入达1285.75万元。积极联系县内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出台企业吸纳建档立卡就业奖补政策,开发4000余岗位,解决困难群众就业。
(三)搭建三个平台,推动产业持续发展。一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产业园区具有较强的产业整合和集聚带动能力,瓮安县制定出台《瓮安县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意见》,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规模经营、集中经营,推动园区一、二、三产业发展,打造园区产业体系。全县省、州级农业产业园区9个,园区内经营主体151个,建核心示范基地3.8万亩,辐射带动8.6万亩,带动农户2.5万户,涉及6.6万人。二是搭建技术支持平台。成立产业扶贫工作专班,组建产业扶贫技术服务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服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培训296场次,累计培训10086人次。整合职业技术学校、县人社局培训资源,结合市场、企业用工需求和就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省派第三批“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专家技术力量,帮扶指导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园区建设;选派了100余名科技特派员、驻村农技员到农村、到企业定点开展科技推广和技术指导工作,通过院坝会、现场示范等方式一对一、手把手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确保有需求的贫困户都有1项以上的脱贫增收技能。三是搭建销售平台。组建由农工、商务、教育、工信等单位为成员的农产品销售团队,帮助群众寻找市场,确保生产出的农产品有销路。采取“电商+精准脱贫”模式,依托贵州(瓮安)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淘宝·特色中国瓮安馆”等网购平台,现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体户60余家,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18家,上架销售产品146个,实现网交额5.4亿元。积极与广州市海珠区对接,销售农产品。定期举办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组织农业企业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会、订货会,推介宣传瓮安农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引导县内学校、机关单位食堂、企业食堂等优先消费县内生产的生态农产品。有效的产销联结,保证了农民“产不愁销”、市场“以质定产”良性合作机制不断发挥作用、取得效益。
几点启示
一是产业扶贫必须政府主导作为。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政府制定政策措施,把政府力量、企业力量、社会力量统筹起来,实现帮扶力量的合理搭配,调动起贫困群众、农业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坚定产业发展信心,从根本上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二是产业扶贫必须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扶贫,要建立完善贫困农户与农业市场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贷款资金入股等多种方式,使企业和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使贫困户能够分享产业发展的利益,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
三是产业扶贫必须引进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有完整的产业链,有较为成熟的市场,有技术,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解决农民在产业发展的技术和市场两大短板,降低农户产业发展风险,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
作者系瓮安县小康办干部
【本文获省委政研室(改革办)“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征文优秀奖】
来源:省委政研室信息处
编辑:彭鸧锐 宁 南
您还可以关注
三都县“三强三力” 点亮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贵 州 政 研
我们不传播垃圾信息
我们是时政的搬运工
阅读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
上一篇:征文启事
下一篇:自由时光@征集毕业季原创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