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展示| 第四届“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优秀征文作品展示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6-18 

之前我们公布了“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征文活动的获奖情况,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活动中的优秀文章吧。

一等奖文章

半树栀子

王珊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那是校园里顽强的一树栀子,在一个雨后的清晨悄然绽放。

雨打湿了树叶,模糊了栀子,将白和绿晕染成最好的颜色。而就在那些半米白,半嫩绿的芽苞里,仿佛储存了一整个春天的味道。馨香宜远,吸引了晨跑的孩子,他们跳着踮着,摘下一朵才睁开眼睛的,叶子正羞答答的抱着朵。“好香呀!”,闻香的孩子笑了,急着洗那没有喝完的可乐瓶,要把她养在书桌前。

她连绵开了数月,可是栀子的白太惹眼,香太招摇,小径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总有人愿意多走几步到她的身边。靠路旁的一侧栀子开始渐渐稀少了。

不久,那一树顽强的栀子,只留下半树雪白,一片翠绿。一边稀落落的冒出两个骨朵,不久也会消逝无存;而另一侧——花开得满满当当,甚至有些疲惫。有的花已经泛黄,有的花开的溢出来,几个抱成一团。

她努力开得很紧,每早都会冒出两朵,好像是故意供人采摘。两个小姑娘路过,扎着年轻的马尾。她们驻足在她的面前,伸手想摘身旁含苞待放的一朵。

“别摘了,让她开吧。”也许是女孩子家多愁善感,也许是那半树实在开的可怜。

“开了又怎么样,总是要谢掉的,不还如我把它摘走。”她抓住花茎,用力一拔。那束花仿佛被钉在树上,宁死不落。

可能是动静太大,也许是逗留得久,身旁有行人偷偷留神看她,她显得有些焦躁,使劲唰的一拉——可是这支栀子并没有妥协。叶子碎在她的手上,枝叶染绿了她的关节,雪白的花瓣散落一地,在褐色的泥土上显得格外莹白无暇。而那根,延续她生命的茎干,还完整的立在那里,尖得扎眼。

“算了。”女孩儿拍拍手掌,扭头离开。她快步追进教室,好像逃避一场罪行。

风好像安静了。那些散落一地的花瓣也静了,就连铃声也震荡不起一片树叶。她安静的睡在地上,像婴儿床上的梦,甜美醉人,纯洁无瑕。

第二天傍晚,一场迟来的大雨击碎了另外一侧开透的花,那些没有人光顾的黄色花瓣早已支撑不住,随着雨水纷纷坠地。

从此以后,鲜少人再从她身边经过。秋风红了高高的枫树叶,凉了窗前的白月光,宣布时光慢慢游走过了她的时代和季节。而在某一天清晨,一株晚开的栀子花,从瘦绿的叶子中悄悄睁开眼睛,轻轻绽放。在那颗绿树上,仅仅挂着那么一朵,再也没有人选择她,阳光照样洒在她的身上,雨露,风声,铃音都没有落下她。她不忘微笑,不忘汲取,不忘散发她的清香和莹白。她的味道,像绿色的轻纱,在阳光和微风下,抚过着每一个人的鼻尖,却在没有人想要打扰它。

一定有一天,不知道是哪一天,可能没有人发现,可能是其他的花都开的时候,可能是一批孩子离开另一批再来的时候。那朵花终会摇摇一晃,旋转着飘落在地上。发出,轻轻的,轻轻的叹息。



四月,小记青春

陈思佳 新闻传播学院

当我写下青春这个词

风从远处赶来

轻轻厮磨,处处懒倦

卷起软绵绵的云

又吹落一地娇娆

当我写下四月这个词

初雨微凉,新雾弥漫

消亡裹挟着灿烂

浅吟着一首给长眠者的诗

四月

是归来

再游于他乡漂泊

青春

是绽放

再习得为生活奔波

倘若生活是铁一般的真实

有它自来的残忍

那青春便是火一般的滚烫

有它自来的炙热

四月

美好与残忍并存

青春

悸动与迷茫共生

这生命正值春光

人间芳菲未尽

死了的泥土冒出新芽

在四月

我种下了自己

同过去和解

从这里出发

《我不是潘金莲》微书评

黎莹遐 新闻传播学院


潘金莲,几百年来,她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堪称妖艳、淫荡、狠毒的典型。她背叛自己的丈夫武大郎,与西门庆私通。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被人称作“潘金莲”是极其侮辱的事情。

书中女主人公叫李雪莲,她的丈夫叫秦玉河。故事起源于他们的离婚事件,两人约定假离婚以多获得一套房子,如愿以偿后,秦玉河翻脸不认人,没有按之前约定的复婚,反而和另一个女人结了婚。李雪莲觉得自己受到莫大的委屈,找到官员王公道,希望他能为自己讨回公道,让自己先和秦玉河复婚,再离婚。王公道把“皮球”踢给了另一个官员,几个官员互相推托,导致李雪莲的离婚案件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李雪莲找到秦玉河,只要丈夫能说出事情真相,她便不再告状。没想到,秦玉河骂李雪莲是潘金莲,雪上加霜。李雪莲决定继续自己的告状之路,一告,就是十年。

李雪莲为了一桩荒诞的离婚案件和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坚持十年,年年上访,她的这条告状之路很不可理喻吗?在我看来不是的。尽管李雪莲和秦玉河离婚的目的并不单纯,但是我们不应该站在道德制高点,以“完美被害人”的假设来要求李雪莲。她为了多分得一套房子提议假离婚,固然是不对的,但是从根本上看,她只是在尽心尽力地为这个家付出爱,没想到却换来了欺骗和抛弃。所以,李雪莲固执地告状,只是她重新寻找自尊和自信,获得生命的基础安全感的方式,一个女人,一个弱者,一个受到伤害的灵魂自救的方式。她试图挽回这份爱,她不知道如何是好,采取了闹得人尽皆知的极端方法,希望通过政府的帮助,给丈夫施加道德压力,让他回到自己身边。只是没想到,官场如此腐败,官员之间互相推脱,李雪莲非但没有得到政府的帮助,反而遭受到败诉和被拘留的侮辱。

无奈之下,她打算放弃告状,只要丈夫能当众承认假离婚的事实真相,她便不再继续告状之路,回归正常生活,挣脱宿命束缚。可是秦玉河不仅不承认,还在大庭广众下诬陷她是潘金莲。丈夫连最后一丝的爱,最后一点的尊重都不给她,这对李雪莲的自尊和自信是更深的摧毁。她的自尊、自信、安全感完全没有了,只有落入宿命的铁笼,继续茫茫的告状之路。

李雪莲告了十年状,牵出了官场的种种腐败现象,这是令人深思的社会现状。或许对她来说,告状,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个最初的目的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告状,于她而言,只是盲目地每年重复相同的事情,是她一定意义上的精神支柱,是无法挣脱的宿命。所以,在得知秦玉河死了后,她几近抓狂,精神溃败,嚎啕说“秦玉河,你死了,我还怎么告状?”是啊,还怎么告状?那个自己坚持多年要告的人,如今已阴阳两隔,自己的精神支柱也随之崩塌。这一刻,她是幻灭的,深深的幻灭感无法抑制地堆积在李雪莲的心头。告状,似乎是这么多年唯一能让她苟活的理由,如今,这个理由随着秦玉河的死亡而消失了,那么,李雪莲也再没有继续苟活的借口了。她走到一处山坡,准备上吊自杀。一位老伯及时发现了她,可笑的是,老伯不是来劝她不要想不开,而是说“如果非要去死,那就换到竞争对手家的桃林上吊吧!俗话说的好,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耽误不了你多大功夫”人情冷漠至此,实在可悲。

就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由于巨石太重,每每推到山顶,石头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只能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是多么严厉的惩罚啊。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李雪莲是这样,我们每一个人亦是这样。人生很多事,我们不知道其意义在哪,或许根本没有意义,可是我们还是得去做。也许这就是宿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宿命,而我们的一生,可能从来都没有挣脱宿命的束缚,只是在宿命中匍匐前进。在这一点上看,《我不是潘金莲》,表面上只是一个妇女十年漫长诉状的故事,究其内涵,触及到人生中一些根本的东西。


浅读《各自的朝圣路》

刘凯瑞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闲时浅读了一番周国平所著的《各自的朝圣路》,此书作于作者不惑之年,其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想不到的变故,这些变故促使作者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令人困惑的人生难题。因此书中论述了作者对人生苦难、孤独等方面的认知与感悟。

书题中的“朝圣”一词指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每个人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为实现心中理想信仰,孤独而又有目的地不断前行。作为浅读者,不敢对行文结构作过多分析,只能言整本书主题分明,结构层次明了,从不同角度方向来阐释作者对于朝圣的理解。

在我看来,要对书进行评价,最重要的莫过于其内容对读者精神上以及行动上的影响。本书给我带来感悟最深的莫过于其第9辑精神的故乡。这一辑围绕灵魂信仰阐释了诸多内容。书中引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之言“灵魂和肉体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来源,肉体会死亡,而灵魂是不朽的”衍生出“人的灵魂渴望向上,就像游子渴望回到故乡一样”这一让人深有所感的观点。每个人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并非人真正日行千里,而是我们的灵魂走在归乡的路上,我们的朝圣路不就是在探寻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吗?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的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肉体、物质等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脆弱的,对于人来说唯有精神、灵魂有着永恒的价值。但联想现今社会,人人争相奔走,追逐着物欲生活,弃精神生活于不顾。我们还处于大学生活阶段,还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意识与能力,但仔细想来,以后随着年龄经历的增加,我又能坚守多久?作者的论述给我敲响了警钟。

但是,他随后又给了我答案,那便是有真正的信仰。谈及信仰,我们大多会联想到宗教。书中指出宗教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但是有信仰的人未必信奉某一宗教。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又超出世俗的目标。所以宗教可能存在某种价值,但是宗教的普及化容易使它流于表面的形式,如我国的佛教信徒多流于花钱拜佛的肤浅层面,所谓信仰者也不过披着一个空皮囊,实际上还是金钱物质的奴隶,丧失了信仰真正的精神内涵。所以无信仰是造成现今社会人们精神世界贫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作者间接地给予我答案,若想保有内心深处对于灵魂的探索本能,就要在接下来的人生经历中,不断去探寻自己的信仰,走好自己的朝圣路。

浅读完此书,至少加深了我对灵魂、精神等命题的理解,在我看来书籍不一定要有华丽的词藻或高超的写作手法,明了的行文结构、发人省醒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字就能构成一本好书,而这便是这本书最大的优点。



荒野独行

——记卡夫卡《城堡》

许天爱 文化管理学院


举目四望,荒野茫茫。暗夜无边,踽踽独行。

指尖是薄薄一纸书页,已经陈旧得泛着褶皱。我看着书,也看着你,卡夫卡。那是不是你在深沉地执笔而思?是不是你在苦难的社会里挣扎?是不是你在冷眼里呼号奔走,只为了改变精神荒芜的世界?

K永远也走不到山上飘忽的堡垒,就像那个社会里所有渺小的个体难以抗争残忍的命运。无人知晓,那是隐匿在黑暗中的饕餮的血盆大口,以温情为饲,以灵魂为食。

一整个社会的痛苦与冷漠,其中惶恐,不安,孤独,迷惘挣扎着的小人物,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你把这所有的挣扎的姿态、哭号的面孔、残忍的现实全都汇集在寥寥文字里,所以他们支离、他们晦涩、他们荒诞又扭曲。他们是你穷尽一生以自身的挣扎和痛苦,向人类做出的最残酷的告诫与警示啊。

人们在精神黑洞里无望的挣扎,在翻手为云覆手雨的权势压迫中每一次喘息都牵动着疼痛。你多想啊!想狠狠用匕首撕开这恶毒地遮蔽了光明和希望的黑色巨幕,想紧握着熊熊燃烧的火把,将这充斥着荒谬与危机的现实焚烧殆尽,想小心护住那微弱的摇曳灯烛,使这最本真的人性光辉长明不灭——哪怕你自己一样深陷泥淖,却从不放弃改变这个世界,以锋利的笔触,以深沉的爱。

你忧虑、你急切、你求索,你在疾风骤雨的变化里追求着明晰的灵魂和恒在的人性,却终是在荒无人烟之精神绝境,执着于改变现世之痛苦,以寥寥文字坚守、前行,冷峻而悲悯。

我难以想象,却真正在那一支犀利的笔尖下感受到刺破黑夜迷障的思考,还有近乎执拗的孤独。执拗而孤独地呼唤着本真的回归——你让K一直坚持着找寻进入城堡的途径,终其一生,决不放弃。K的眼中是一片虚无与荒谬,然而K的坚持与进取分明映射出的是你,卡夫卡对改变这个黑暗麻木世界的热切渴望,和对全人类的爱与希望。

时光深处的寂风刮过陌上,茫茫荒原,我湿气弥漫的眼眶里,是你,是一代文学宗师,孤寂独行的背影。

《1984》读后感

高开宇 文化管理学院

这本书是对我现有价值观的冲击。

我曾在比现在还小的年纪里对社会感到无比失望与痛恨,这让我在那段不短的时间里无时无刻都活的很压抑,眼前充满着黑暗,我想要逃,想要走,但我发现自己无力的像一个难产的婴儿。之后我花了好久的时间从“黑暗”里走出,重新对这个世界和对自己拥有希望,而当光明即将倾注我身时,我遇到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许久未曾出现的似曾相识的痛苦,可我没有选择逃避,反而充满着奇怪的兴趣。

这本著作我还没有读完,我选择摘抄一段我觉得经典的语段,并发表我的看法,我还无法透彻的描述这本书,或许通读之后也无法,但我知道我必须要记录下来。

“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上等人交换地位。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尔才顾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因为中等人标榜自己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中等人一旦达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与那里的被奴役地位, 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三等人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目标,哪怕是暂时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受是感觉出了下等人的低劣和卑微以及虚伪,我曾无数次的想过社会主义下和资本主义下的阶级分化问题,我感觉除了意识形态和政治环境影响下的附加于阶级之间的不同之外,好像阶级分化这个问题就变得愈发简单与明了了——物质的差距,思想的阶级化。只有最底层的人才希望人人平等,因为这一阶层的人感受到了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未曾或者未长时间感受过的对于底层人来说的精神上、物质上的压迫。而这里的平等就不单单指人格上的平等,因为因物质条件带来的差距使得这类人在地位、人格、受待遇程度等问题上都会出现不平等,所以这里的平等变得广义。而就像文中所说,中等人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中等人一旦达到目的就把下等人又推回到与那里的被奴役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这无不更加彰显出了下等人的低劣与卑微,变的永远是上等人与中等人,而下等人无奈的成为了他们手下的“牺牲者”,这种令人窒息的文字,让我不知名的兴奋,就好像我于万人中间却与万人不同,而当我不经意间回头却发现了一个与我相似的人,或许这让我又重新“得见黑暗”,可幸好我以“身在光明”,我可以闻到过去,但我一定不会停下脚步回到过去。

我也在想,下等人难道就一定无限下等吗?难道就无法把中等人亦或者说上等人拉下来从而自己爬上去吗?在我这,答案是否定的,即下等人不一定就无限下等,我们容易把概念混淆,下等人形容的是一类人而不是一个人,即下等人不是被赋予名字的,就像有一个下等人也可以叫马云或者王健林,但我们都明白下等人里的马云、王健林不是上等人里的他们,被历史或者被人们所记住的也只会是上等人里面的。无限下等只会是哪些被称作“下等人”的人,就像一个羊圈,不管这个羊圈里的羊是否是一开始就存在于其中的,甚至可能多也甚至可能会少,甚至可能也会混进来一个别的羊圈里的羊,但人们都会把这群羊称为“这个羊圈里的羊”,很简单,因为此时此刻,不管你之前在哪,但你现在存于这个羊圈,所以别人不会给你冠于别的定义。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机会从这个羊圈里逃跑,或者你直接翻越了这个羊圈到了另一个羊圈,这时候你就脱离了原先的分类,这个时候你或许就会被称为“上等人”或“中等人”,但事实证明,这样的羊,永远在少数,而如果下等人的低劣和卑微被刻入骨髓,或许这样的羊就会慢慢“灭绝”

《1984》与我而言或许不是一本好书,因为它让我再一次体验到了曾使我筋疲力尽才舍弃掉的“黑暗”,而当我产生了不知名的阅读兴趣时,我明白那是我嗅到了我之前卑劣的味道。

虚伪的自我麻痹会成为所有人的安眠药,如不冲出牢笼、敢于翻越,那下等人对于“上等人”或者“中等人”的批判将会变得不痛不痒,就像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你不该憎恨哪些比你富有比你强的人,除非你可以改变这个现状。

二等奖文章

只为青春至始至终

孙少燕 国际传播学院

夏天风尘仆仆赶来。赶得上一场,木棉花的葬礼。

故乡有一棵又一棵高大健壮的木棉树,在暮春的时候,开得轰轰烈烈。硕大的花朵令我惊艳,仿佛一位羞答答的新娘着一袭血红的嫁衣,从天而降。我看过它们无悔决然地从干枯的枝桠狠狠砸向土地。那一刹那的一刹那,恍惚间,纷纷洒洒,是什么?——它们的灵魂,落红满地。红得洒脱,红得热忱,红得,绝美。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树上的青春,恣意且勇敢。

也许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残缺的音符,却奏响一首完美的春冬绝曲。一切重回倒映,记忆的片段析出木棉花们怀抱暗香,亲吻雨丝,盘旋翩跹而落的画面。恍惚间,我置身于夏初的那一个雨天。空中有森林的芳馨。

木棉花啊,那是你们的青春,也是,我们的青春。

对你们情有独钟的人,不止我。

物以稀为贵,可你们偏偏不希,要开便开,要落便落,没有人像争着看昙花一现一样眼巴巴地守护你们,你们却终究为大地盛装披上一袭又一袭华丽的红袍。

今年最后一次见到你们,惊异却也了然:是的,你们不会食言。时光倒流,回到高中即将毕业的季节。

在匆匆路过你们的时候,我的脚步缓了,蹲下,一朵一朵将你们捧起,跟你们说好来年再见。

于是,在今年春天到来的时候,你们履行了承诺。

于是,在我又长大了一岁,在树木的年轮又多刻了一圈的时候,我们再见了。

祈求我们青春的本质至始至终。那么,每一年你们的绽放,是我矢志不渝的等待。从此,我的生命多了一份承诺:每一年的保持,每一年的努力,每一年的进步,每一年的期待,只为了来年能够问心无愧地与你们相遇。

记忆翻飞,将我拉回高中暮春的每个午后。窗外木棉絮纷飞的画面,我至今不忘。是青春相框的花边,镶在我记忆的棱角处。

这样的场景里,我们的世界一片纯白颜色。

那时你们,——木棉花,已散尽。

五月来了,清晨五点天就亮了。玉兰花要开了,木棉花,已经死了。

你们隐匿在我的先知先觉里,没有意外,没有惋惜。该走的留不住,该来的会来。我渐渐明了,你们着一袭嫁衣,轰轰烈烈地来,默默无语地死,红得如此热忱,红得如此洒脱,只为宣告,夏天的新生。这是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梦想。疯狂过,热烈过,绝美过,无论结局,我们无悔青春,追求梦想的心,至始至终。

记住我们的约定,来年再见。

梦里,我走进一棵木棉树,把脸贴在遒劲的枝干上,雨滴漏下,嗅到一段不朽的年华。

愿我们的青春都不曾变质。也希望我能记住我的承诺。

愿有木棉花的日子里,我们都活在一个纯白年代,陪一段无悔年华。

就像木棉花一样

每一年的盛开

每一年的凋亡

每一年的轮回

只为

青春的至始至终。

偷梦的贼

徐陶冶 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

灯下,

南京的夜里带着些许寒气,

不禁打了个寒颤。

黑夜是一台电话,

我拨通自己,

问,你想要的是什么?

电话里无人应答。

其实我是个贼,

窃听自然,盗氧气、偷粮食。

命运是我的强词,

理想是我的借口。

我匆匆来去,

小心翼翼、蹑手蹑脚,终日惶恐。

树叶从地上划过,

春天流着眼泪。

万物的灵性被自然磨灭。

蚂蚁在草堆里驻扎,

有些人在沉沦,

剩下的在梦想中沉睡。

如山的梦想

沈玮一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汪~唔~”大黄像是知道她的即将离开,嚎了好几声。“大黄,又不是第一次离开了,你要习惯哦,我一定会把你和母亲接出大山的。”阿晴依旧埋着头整理行装,深叹了一口气。

“走吧,俺送你去村口坐车。”母亲去牵阿晴的手,却在空气中晃了晃,才牵住她。大黄立马精神跟了上来,远处的夕阳拉长了母女俩的身影印在破旧的瓦房上。到村口的路很长,可是在母亲眼里却很短。

“晴啊,这次离开又是得好几个月吧,你争气,俺们家可就出了你这么个大学生啊,可以走出大山看看。”母亲轻拍阿晴的手背,露出微笑,也不小心让阿晴看清楚了母亲眼角被岁月腐蚀的眼角。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下地干农活养活自己。她记忆中母亲温柔细腻的那双手已被生活刻画出了棱角,这才9月,她的手却冰冰凉。阿晴不禁拉着母亲更紧些,“妈,再等等,我已经实习了,等稳定了就把你和大黄接过去过好日子!”母亲微笑着不说话“晴,俺只要你好好的,箱子里塞了缝好的冬衣。”母亲扯了扯阿晴的衣角,让她俯下,留下一句话:“天冷一定要穿那件冬衣啊,生活费我放箱子底下了,别太辛苦了丫头。”“妈,你别...”“快上车吧,师傅!可以走了。”车缓缓启动,阿晴挨窗回头看,眼里却是一片模糊,只有黄沙尘里那一抹单薄的身影在朝她挥着手。

12月深夜,阿晴睡不着,拿起母亲缝的冬衣出去走走。野风呼啸,不禁把整个人都缩衣服里,母亲做的冬衣就是厚实,手伸进口袋时摸着了一个硬物,仿佛..是缝在了袋里。阿晴赶忙回宿舍,小心地剪开母亲的心意,里面是一把钱和一封信,信封上还沾着些土屑,歪歪扭扭地写着——给女儿。

阿晴买了张回大山的车票连夜赶回,想着母亲熬夜为她缝制衣裳,想着母亲忍住一切,想着母亲的艰辛,哭了一夜。清晨,阳光洒在山间的田野上,空气是浑浊的,心情是黑色的。阿晴的眼里没有光,疯狂地跑,没有在地里看见耕作的母亲,又急忙赶回了家,破旧的瓦房上挂着白色的布条,阿黄恹恹地趴在门口,只有看见阿晴才急忙奔过去。阿晴晃了晃身子,乡亲们都在等阿晴回来,可是母亲却永远也没有等到。

几天后,阿晴泪眼婆娑地望着瓦房的位置,沉重地带着大黄离开了大山,梦想实现了,可是却独独缺了母亲......

宝石

涂樱芝 新闻传播学院

这是一个奇特的国家。为什么说它奇特,因为这个国家买卖人的梦想。买家只有一个,那就是国王。据说,国王有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只有靠着吸取别人的梦想才能活下来。有时,当一个人的梦想很高远而伟大,那么必然能卖一个好价钱。

一开始,只是一两个人愿意卖出自己的梦想。这些人大多走投无路,他们向国王的通讯员表明自己的想法之后,国王便会派女巫来到这些人面前,女巫会通过法术将他的梦想变成一颗宝石,方便携带。一旦女巫拿到了宝石,这些人就会获得一袋的金币。没有人确切算过那袋子里到底有多少的金币,但可以知道的是,这些兜售了自己梦想的人,现在都在城堡里,有温柔美丽的妻子和富丽堂皇的马车。对普通人来说,这是及其大的诱惑,所以久而久之,这个国家里的一大半的人都卖出了自己的梦想。

马修住在这个国家最贫穷的地方。这个村子里几乎每一个村民都卖出了自己的梦想。有的甚至在上小学时就被家里人卖掉了梦想来度日。但是就算这样,整个村也依然极度贫穷。女巫从他们那里提取出来的宝石又小又轻,并不好看。所以他们只能拿到一点点的金币。而马修则是这个村里最奇特的存在---他到现在还没有卖出自己的梦想。并不是马修的家庭比其他人富裕,也不是他的父母开明又坚定,在马修刚上学时,他的父母就请来了女巫,让她把马修的梦想提取出来,但是女巫却告诉他们,她做不到,因为马修还没有梦想。因此,十七岁的马修成了这样贫困的村庄里最特别的存在。

其实马修心中一直有个秘密,那个秘密在他十二岁那年就存在了。

那是一个夏夜,马修躺在村里某个山丘的草地上,他双眼所见的,就是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像在他身边飞来飞去的萤火虫的尾灯,像他喜欢的同班女孩的眼睛,“不过自从她上次被家里人强迫卖出梦想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看到过那样的眼睛了。”马修心想。他看着天空中最闪亮、最光明的月亮,又想到:“还好我没有梦想,不然我也会变得和她一样了。但是,如果我有了梦想,我就可以给爸爸妈妈减轻一点负担了。”“月亮啊,你有没有梦想?你卖掉你的梦想了吗?我想你一定没有卖掉,不然,你就没有现在这么亮了吧!”马修不禁说了出来。他深深地、直直地望着月亮,似乎想听到它的回答。突然间,他的脑海萌生出一个想法:如果,我能到月亮上看看就好了,离它近一些,感受它的光明。他望着月亮,心底的渴望越是强烈。直到他听到母亲的呼喊,那一刻,他竟有些害怕。他知道,从那一刻,他就有了梦想。而这是一个秘密,是一个他永远也不想和父母说的秘密。

自从那个夜晚,他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躺在草坪上,享受夜晚的风和柔和的月光,只有他自己懂得,那是他最愉快的时光。

十九岁的马修告诉了父母他一直以来的梦想,而父母却不能理解,在争吵与痛苦声中,年轻的马修离开了家,离开了这个他生活了十九年的村子,不管不顾地踏上了他的寻梦之旅。他知道梦想是一个值钱的东西,所以,他更不会卖出去。

二十三岁的马修在国家的科研室里工作,他总是单支形影,但是他从不寂寞,星星与月亮是他最好的陪伴。当同事高谈阔论自己的梦想卖了多少钱时,他总是沉默不语,安安静静地做着研究,他知道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飞上天空,触摸到更广的蓝天。

而在他三十岁那年,国王因与邻国战败,国家经济萧条,梦想也不再值钱,马修工作的科研所也被勒令停止工作。没有了工作的马修无家可归,在那个流落街头的夜晚,他躺在某个街头的巷子里,将身上的衣服裹得紧紧的,他望着他看了无数遍的月亮,似乎觉得它没有那么亮了……

终于,在平安夜,马修联络了女巫,请她将自己的梦想提取出来,他不想再受梦想的折磨了。他终于觉得,父母的做法是对的,梦想,只会摧残人的意志。那是个黯淡无声的夜晚,女巫将金币给他之后,马修终于知道了自己梦想的重量,是五块金币,也是一顿丰盛的晚餐。

但在马修要走进餐厅的一瞬间,他又止住了脚步,他的脚怎么也迈步出去。他转过头,看着手里的金币,他知道自己有了答案,在他马不停蹄的奔跑之后,他终于赶上了女巫。他给了女巫七块金币,拿回了那颗宝石。

而肚子发出的饥饿声将马修唤醒。现实是马修生无分文,只有街头寒冷的风与他作伴。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也依旧是十二岁时他看到的那个模样,只不过,月亮是被撕碎的星星,星星只有微不足道的光明。马修看着口袋里的宝石,他拿起了它,将它扔到了垃圾车里。

之后的几天,街道上都异常的热闹,因为传闻有清理工在垃圾箱里有颗巨大的宝石,它璀璨而高贵,这是这十几年来人们见到的最美丽的宝石。

那些青春交给我的事

韩丽婷 新闻传播学院五班

站在19岁,站在“一”字打头的最后一年,写下“青春”两个字,心里空落落的。突然想起一句话“当我们开口说青春这个词,青春就已经成了过去式。”

很残酷吧?

我总说我的青春里写的都是叛逆荒唐,可当我认真地回首过往种种时,才发觉,原来在自以为什么都不懂的年纪,脆弱到可能因为一句话就泪流满面的我,也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很长的路。

17岁的时候,真正尝到了分离的滋味。陪伴了我17岁的奶奶,不在了。从未有哪天像那日一样,轻轻一想,就撕心裂肺的难过。

从我出生开始,这位老人,她比谁都疼我。

我在她的蒲扇下乘凉,吃着她给我切好的西瓜,一晃就是一整个夏天。

我穿着她给我织的毛衣,在雪地里打滚,她在后面跟着,生怕我磕着碰着。小时候的冬天,可真温暖啊。

我再长大点,她就天天陪着我写作业,十点的灯光,打了鸡蛋的葱花面。

后来呀,我越走越远,她成了那个每天站在窗边盼我归来的人。

这是这个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啊,可我们都没能好好的告别。

这段最煎熬的日子已经离开我快一年了,可我还是会常常想起,泪流满面。

人生会有很多离别,这短短几年,且行且珍惜。

——我想,这是青春交给我的第一件事。

北京。

这一直是我的梦想。

我每一本习题的每一个空白,都写满了“北京”,写满了这个我心心念念了十年的城市。我总是会在写题写到深夜的时候抬起头,透过窗子看向黑漆漆的远方,想念北京的车马不息,人潮汹涌。

我知道北京很拥挤,污染很严重,房价很高,物价很贵,但这一切都敌不过后海夜晚的凉风,故宫下的落叶成秋,都敌不过京城的温柔。

那时候,是挺苦的吧,习题和试卷便是生活的全部,也会因为赖床来不及洗脸,顶着乱糟糟的头发跑进教室;也会为了多写两道题不吃晚饭;也有过背书背到想吐,写题写到哭的绝望。

但那时的我知道,如果这个时候不去为了梦想勇敢的努力,也许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所以直到现在,当我再次回想起我的高中时代,唯一让我觉得真实和骄傲的,是我昂首挺胸用力走过的日子。

你为梦想拼尽全力的样子,真酷。

——我想,这是青春交给我的第二件事。

彼时年少,心里装着万水千山,向往外面新鲜热闹的世界,以为远方才是归宿。

后来,我得偿所愿。

在见过了大城市热闹的灯红酒绿和小城天空上炸开的绚烂烟花之后,却不曾想,最思念的还是家里那盏小小的灯。

离家越远,越明白家的意义,也越明白家人的无可替代。它就像一件珍稀的宝贝,被我捂在胸口,无论何时想起,都能感受到滚烫的温度。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我想,这是青春交给我的第三件事。

是“交”不是“教”,因为我的青春,也始终在陪着我一起成长。

有句话特别适合表达我现在的心情:“谢谢你们出现在我的生命当中,让我成为现在的我。”

这句话,送给自己,送给凌晨三点的南京,也送给亲爱的岁月。

CUCN全媒体中心

来源 | 青春南广

责编 | 肖航

上一篇:这么多人不睡,只为听他唱歌 | 李硕——《西安院子》
下一篇:征文参赛20号作品 【儿时过端午】 作者:田荣耀

关注我们

征集网官方微信

征集网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