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习式读书人
——读《梁家河》有感
西城高中党支部委员 王永文
一本三四个小时就能读完的纪实文学书——《梁家河》,之所以能迅速掀起阅读学习的热潮,除了能读出习近平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读出总书记可亲可爱的质朴形象等等,我感觉,还给读者树立起一个具有习氏风格的读书人的榜样。在文化快餐流行的今天,“手机控”们真应该看看习近平同志读书的八个特点。
好读——嗜书如命。许多人忆起习近平在梁家河的情形,对他的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酷爱读书。《梁家河》里是这样写的,访谈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描写得更多更具体。诚如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所说的,“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了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部分,更组成他精神生命的重要骨架。
广读——面广量大。青年习近平读书够杂够多,古今兼中外,政经文史哲……但凡有书看,就手不释卷。博览群书,使他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也为他后来从政治国思路宽广打下了坚实根基。
深读——深思独虑。他读马列著作,能下大力气去研究;读《毛泽东选集》,深入思考书中所讲问题的实质、阐述方法、提出方式和具体时间、地点和针对性。他经常同时看几本书,或者以一本为主,又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对比分析、比较同异、推敲原因,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蜻蜓点水,有独到发现,这样的读书,使他目光如炬,能够在任国家领导后轻松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政治形势。
挤读——惜时如金。下乡插队期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青年习近平,每天要干繁重的体力活,但总是挤出时间看书——吃饭时看书,放羊时看书,歇工时看书,如饥似渴地学习。特别是每晚天黑以后,劳累了一天的村民和知青都早早睡了,他还点着煤油灯看书,一看就看到深夜,脸和鼻孔经常被熏黑。焚膏油以继晷,幸福真是奋斗出来的啊。
背读——走心不忘。时隔40多年之后,《喻世明言》等书里的很多警句都能准确背诵,当年窑洞里读过的书籍内容仍能脱口而出,村民的小名能一口叫出,习近平在梁家河练就的包括读书在内的“背功”,让很多读者感慨良多。如果读书不是很用心,如果“读人”不是很走心,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吧?而这背读的效果,就是采访他的外国记者既惊诧又敬佩,就是他回村时村民们既亲热又感动。
借读——求知若渴。去梁家河时,习近平除了带必要的衣物,随身带了沉甸甸的两箱书,但不够他读的,他还经常借书来读,哪怕费尽周折。例如,为了读到《浮士德》,习近平步行30里山路,跑到另一个知青点,上门向同学借书。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在那个生活艰难的农村,习近平用借书来读,没有让自己的精神断粮。
施读——以火燃薪。爱读书的习近平,经常把读过的东西给村民们讲,大家都喜欢听他古今中外讲历史,天南海北说趣事;习近平爱书但不吝惜书,他很乐意把自己的藏书借给其他人读。在后来的打淤地坝做前期思想工作等方面,村民们容易接受习近平的想法,这反过来帮了习近平自己的忙。分享知识,分享书籍,开阔了村民的视野,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也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
践读——学以致用。习近平好读书,爱思考,更会实干。他带领村民办沼气、打淤地坝、建铁业社、开缝纫社、搞代销店,虽然说离不开他自己购买相关技术书籍和亲自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认真做笔记等,但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在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之外,积极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新路子。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提出,应该和他这段“实干兴邦”的经历不无关联。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每个教师都离不开终身读书,而做个习式读书人,我们也许会受益更多。
西城高级中学官方微信
感恩关注,欢迎分享!
关注公众号,请扫二维码
上一篇:【征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征文作品之三
下一篇:征集 | 2018年“聚焦文明”网络摄影大赛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