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岛村是山东乳山近海一座岛屿,距离陆地7海里,常住人口126户、365口。从最早用电村,到为用电烦恼,再到用上可靠稳定的网电,岛上渔民用电经历了几起几伏,农网改造升级最终了却他们的烦心事。日前,笔者再次踏上小青岛,身临其境感受40年来电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多年夙愿成真
刚登上岛,就传来“哗、哗”的水流声。寻声望去,海滩上一支支水枪正在冲洗牡蛎。虽然天气有些寒冷,但是渔民们浑然不觉。同船而来的王先生说,小青岛的牡蛎是是乳山市地理标志产品,味道鲜美,倍受市民青睐。他这次来,就是要与渔民们签订协议,准备长期合作。
“没通海底电缆之前,冲洗牡蛎都是人工作业,劳累程度高,还卖不上价钱。现在用上潜水泵了,冲洗起来又快又方便。现在岛上收购价格每斤两块钱,还供不应求。”村书记于政海告诉笔者。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岛上还有驻军时,部队使用的发电机就给村里供电,成为乳山市率先用上电的村庄。后来,驻军撤走了,就把发电机转交给村子。“这几年,柴油价格上涨很快,发电成本也越来越高,最高时达到3块钱一度。2000年左右,又上了风力发电,可是风力发电电池维护成本又高,村民每天只能在晚上六点至十点用上四个小时的电。过年时,也只是三十晚至初二晚延长至12点,发多了赔不起。”于书记给笔者介绍了他们村以前的用电情况,“前年春节前,我们村通上了海底电缆,这可解决了三百多口人头等大事”。
“我们现在过着神仙般的日子。”提起海底电缆通电,78岁的隋夕九老人有些唏嘘。他的老母亲86岁那年去世。在去世前的五年时间里,一直住在陆地闺女家里,就是贪图晚上起夜有电灯照亮,直到临终那刻,仍念念不忘岛上通电。“这下好了,我们想啥时用电就啥时用,起夜再也不用打着手电了,前几天儿子给买了台豆浆机,我们早上也能喝上豆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老人乐呵呵地说。
海底电缆不仅实现了老一辈的梦想,更重要的是年轻一代从中受益。村民辛建华有一子一女,以前,大多数年轻人聚在一起是打扑克、打麻将,精神生活非常空虚,儿子就是因为耐不住寂寞,外出打工。如今,看到用电稳定了,与外面联系多了,也准备回岛打拼一番。
海底电缆的架通,让小青岛村通上稳定可靠的网电,渔民们多年的夙愿变成现实,用不上电成为历史。
幸福指数提升
要问小青岛村村民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得到的回答一致是用上了可靠供电。
用电做饭、用电采暖、用电修船……,这些曾是乳山市小青岛村126户渔民几代人的梦想。随着农网改造升级,特别是配网自动化的实施,他们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与城里人一样,进入了“大电器时代”。
“看看这个‘宝贝’,不生火、不冒烟、不用管道,电源一开,立马就热,比空调快、比油汀省、比土暖干净,再也不用为寒冬腊月的取暖担心了。”元月3日,乳山市小青岛村渔民隋永安家里熙熙攘攘。听说他家里新上了电采暖,左邻右舍都聚了过来,争相先睹这个神奇“家伙”。“这个电暖片500瓦,用一个小时才半度电,电费才两毛来钱,一天用12个小时,也就是三块钱,整个冬季按150天来算,最多也就七八百块钱,比烧煤还省,特别划算。制热效率大家也看到了,打开电源不到半分钟,立马就开始散热,一块电暖片可以带两间房用暖。”隋永安一边招呼着,一边掰着手指头给大家算了一笔账。
“海底电缆刚通电时,大家兴致很高,一窝蜂地采购家电,大到冰箱、电视、洗衣机,小到电磁炉、微波炉、电熨斗,特别是电暖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条件好发还装上了空调,严重超过变压器的承载能力。”据小青岛村书记于政海介绍,他们村的配电室位于海岛东端,由于居住区距离电源点远、线路长、线路末端负荷大等原因,很多渔民即使有空调、电暖器却不敢开。只要按下开关,线路就要跳闸。尤其是遇到大风降温天气,村干部就要挨家挨户通知,让大家节约用电。渔民只得采用燃煤为主、电暖为辅的采暖方式。
“为了解决我们村渔民用电难题,供电公司每年都投资进行改造,逐步改进我们村用电质量。”于政海说,“自从海底电缆通电以来,先后四次对海岛用电设施进行改造,2013年新建了35千伏利湾变电站,2014年又改造了10千伏小青岛线,采取专线的方式为海岛居民供电。去年底,他们又先后三次组织人员登岛勘察,论证改造方案,并最终决定在海岛负荷中心区再增一台变压器,解决线路末端电压低的问题。工作人员经过两个昼夜连续施工,在寒冬来临之前,完成改造任务,为新增的变压器接火通电”。
新台区的通电,引发了小青岛新一轮的家电抢购潮,除了电磁炉、电饭煲、电压力锅等成为抢手货外,即便是新兴的碳晶电热板、电暖炕等也成为渔民的目标。在改善渔民生活的同时,电也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对此,渔民隋夕玉深有体会,“以前,岛上电压低,带不动电锯、电钻、气泵这些大功率电器,修补渔船完全依靠手工作业,完成一条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如果损坏程度较重的,就要把船拖到对岸码头上的修船厂去。如今,修条船也就三五天的时间”。渔民修补渔船再也不用到对岸去了。
“电压稳了,电量足了,我们村再也不用为用电发愁了,除了组织更多村民发展渔家乐产业外,我们还计划扩大海参、牡蛎的养殖规模,并新上一批深加工项目,提升产品附加值。”村书记于政海说,如今的小青岛已经走进“大电器时代”,世世代代渴望的梦想正逐步成真。
发家致富有路
海底电缆在改变渔民的生活同时,也为他们发家致富带来了实惠。
走进村民隋玉群家,他正在网上查找冬季海参养殖方法。“方便、方便、非常方便”听说笔者来意,隋玉群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前搞养殖都是土办法、凭经验,遇到疑难杂症时,就无处下手,只能靠天吃饭。通了电,有了网络,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上网查一下,保证手到病除。这不,我正在搜索低温天气如何保证海参正常生长的秘方,有了专家的指导,增收没问题”。
与隋玉群一样,小青岛村80%的渔民从事海产品养殖。天气预报是他们关心的头等大事,每晚7:30收看天气预报成为渔民的习惯。碰巧错过节目,就要向左邻右舍打听。“如今好了,网上24小时滚动播报天气,还可以察看未来三天或者一周的天气预报,出海作业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正在补网的村民于森林说,“更重要的是,海产品市场行情、价格等一目了然,根据市场价出货”。
通上海底电不长时间,小青岛村就有了第一个动力户——电气焊加工。据加工师傅刘强介绍,受海气影响,岛上的大小机器都出现锈蚀现象。以前渔民们机器出故障,都要用船拖到对岩的乳山口码头维修,经常出现误工情况。现在在家门口就可能可以维修。现在岛上的车辆船舶都已整饬一新,只待春节过后,就可以出海作业。
在发展传统经济的同时,小青岛村也积极为未来发展谋新路。部队留下的老营房被他们整修为招待所,发展海岛旅游业和渔家乐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是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交通部门新增了三艘渡轮,以应对海岛经济发展。“去年,我们公司在北面岸上新建了35千伏利湾变电站,把小青岛线路接入这个变电站,供电半径缩短一半以上,保证了岛上居民正常用电”海阳所供电所所长林夕峰介绍说。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底电缆通电后,小青岛村渔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同给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村书记于政海介绍说,他们还准备开发大棚养殖业,实现海岛经济质的飞跃。
上一篇:征文通知:中华医学会第 13 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
下一篇:征文丨《中国工业经济》 “机器学习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应用”专题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