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单连花●感恩最美的遇见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01-23 


第 563 期

单连花,山东省高密市人,生于1977年,现就职于孚日家纺股份有限公司。

感恩最美的遇见

/单连花

日子如流水,不知不觉从指缝中流走,当年满怀梦想豆蔻年华的纺织姑娘早已人到中年,工作稳定,儿子住校,婆婆搬来同住后勤俭持家包揽了一切家务。我蓦然感觉又有了大把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不想把美好的时光打发在无聊的肥皂剧上,干点什么呢?整天手机不离手,微商吧,君不见朋友圈里卖啥的都有,不用囤货不用投资,动动手指就赚钱,发圈、发圈、发圈、晒米……卖包子的把包子吹的天花乱坠,卖油条的把油条忽悠到能包治百病,先从小件开始吧,买一件自己试用一番 ,我呸,顶多就是个物有所值,哪有宣传的那么多功能啊,这昧着良心说话的营生咱干不了。后来不喜欢孩子的我竟然萌生了生二胎的念头,这遭到除婆婆和儿子外的所有家人的反对,我仍然不管不顾偷偷备孕,或许是儿女缘浅,经历两次备孕失败的痛苦之后,医生告诉我年龄大了,尽量不要再折腾了。

于是年入不惑的我真的惑了,难道日子就该在平平淡淡浑浑噩噩中蹉跎地过下去吗?

直到去年秋天我邂逅了红高粱文学社。

初识文学社,源于朋友圈里看到的高培丽大嫂(称培丽姐大嫂源于好友朱朱每每提起她为人姐为人嫂时那尊崇有加的样子,心中早已把她当成大嫂的楷模)的那篇刊于去年第一百二十八期的散文《高密有故事》,我震憾了:原来在我的家乡我的身边还有这么文采斐然的作家,这么本土的文化社团,怪不得大嫂这么通情达理,受人尊崇,原来是手握笔杆的文化人儿!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只识挡车织毛巾。于是立马关注,从此后文学社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一读再读。

我感动于同是孚日人的刘向阳姐姐一篇篇饱含深情的生活随笔,让兄弟姊妹父母恩情、生活情趣跃然纸上,笔尖向阳;我震撼于邱文英老师神仙巷系列小说的精彩,尤其是《谁在原地等我》中的飞燕玉环不正是每天活跃在我身边的同事吗?一口气追着读完了邱老师发表在文苑里的其他文章,意犹未尽啊,又在网上读完了她的长篇《半部天书》,于是心目中的邱老师从善良泼辣干练的大花变成了坚强柔韧的麦穗姑娘;流泪读完任鹏奎老师《梦中的小白羊》,感动于任老师的吃苦耐劳真诚能干,欣慰任老师苦尽甘来的幸福日子,“努力工作,善良做事,清白做人”,文品即人品,任老师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于杨福迅、李景林、李清云等这些个远在他乡的高密骄子们的赤子心,远在他乡时刻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呐喊助威……

读着一篇篇美文,重新燃起了我对文字的热爱,打开尘封已久的QQ空间,瞅着偶尔记录的只言片语,稍加整理,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郑重其事地投了进去,如同种下了一粒种子,天天等着盼着它发芽一样。忽然有一天,早上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看当天文苑里推出的文章,当第一眼看到刊登在第383期的《骑行》,心里的那份激动自不必说。

我荣幸进群,认识了众多文友,看着他们每天笔耕不辍,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打心里感到佩服,感觉自己的道行太浅了,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如同懵懂小学生面对一群大学高材生一样。最喜李景林老师的点评和一篇篇精致的短文,幽默风趣又蕴含哲理,读来如邻家哥哥教导般亲切。最感动群里文友们的善良友好,不管你是厅长部长厂长,还是种地修车卖萝卜,大家只有一种关系“文友”。仙风道骨的建亭哥哥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守着一车清脆的萝卜,你买或者不买,那沾着诗香味清脆甜烈的萝卜就在这儿,没有王婆般叫卖声,只有低头写诗的王建亭。想看一本书了,把书名发到群里,任勇老师马不停蹄给送到萝卜摊上,这是多么感人的文友情啊!朱奎杰老师的《静待花开》,更是让群里爱心大爆发,组织捐款送爱心,把爱洒满凤凰岭,暖了星煜家园师生们的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学社的报道牵动着每一个有爱心的高密人。还有善良热心的雪梅编辑,我投稿不会用电脑邮箱,是她不厌其烦地用微信截图、视频一步一步教会了我,因文化低又多年不写东西错别字太多,编辑老师耐心用红笔圈出改正后再截图发给我,让我知道错在哪里;“的地得”不分,同村的傅深征老兄给我发来链接,并热情地教我如何写诗……这些如家人兄长般的关爱让我感动不已。在文友和编辑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对写作充满了信心,日子过得充实了,心情顿感倍儿爽。

如今,因了在文学社发表的几篇文章,同事们对我这个办公室里年龄最大学历最低的花姐更是刮目相看,我把文学社群里一些个励志的人物故事说给同事们听,触动了我们这些上班族们共同的心结,引起了同事们的深思,前些日子办公室里的小年轻们都去报考函授大学,连同桌都拿出了搁置多年的钢笔练开了书法。在四中住校读书的儿子每次大休回来都先关心我发表文章了没有?什么时候能成为会员?看着妈妈努力的样子,儿子也卯足了学习的劲头。

红高粱文学社,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大家庭,最美好的精神家园,感恩最美的遇见。

单连花精选文集

进城

骑行

五一游记

我的启蒙老师

难舍难离故园情

声明以上文字经作者授权发布,欢迎分享。文章版权归红高粱文学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责任编辑:张洪友

图文编辑:赵雪梅

投稿邮箱:hglwxs999@163.com

高密红高粱传媒

识别关注

识别打赏

长按二维码

上一篇:【征文选登】我爱家乡“古交”(学生组)
下一篇:第五届“相聚上海”读书征文活动四等奖获奖作品精选

关注我们

征集网官方微信

征集网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