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展示(三)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01-25 

为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紧紧围绕“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主题,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充分展示我市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团市委开展了“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主题征文活动,旨在通过青少年讲述身边的故事,以小见大,以亲历、亲见、亲闻之事,生动形象地讲述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凸显当代青少年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心、报国之志。

现将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一起来看看青年人眼中的改革开放是什么样!

吃 饭

——徐米秋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在此我就从改革开放前后饭说起。

从记事起(约1952年),我家的粮食就没够吃过。每到青黄不接,就去地里田间挖那些半青半熟的玉米和山药蛋来吃。山药蛋要拣土堆有裂缝的挖,因山药蛋长的大才能撑开。这叫“圪围吃”。玉米要挑指甲掐起来相对较硬的掰。叫“间吃”。吃法是:将碾成稀片的玉米、或从谷地捋来碾碎的莠子,同切成片的嫩山药蛋焖成叫圪蕾的饭吃。玉米圪蕾吃起来满嘴是皮。莠子圪蕾吃起来一股青草味,咽到喉咙像爬虫一样。如此粗粝的饭,除了生理上难咽之外,也还有心理上“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酸楚。因粮短缺,烂山药蛋也要选好的切片晒干,碾成面吃。冬天旋下的硬瓜皮也要晒干加糠碾成糊面吃。夏天的五加皮叶、刺角草叶,秋天的杏叶、豆叶等都要成缸成缸的沤成酸菜吃。糠菜半年粮啊!就这也接不住新菜,春季人们常拿盐水煮黄豆、炒小麻籽加盐研碎当菜吃。可乡亲们即使自己都吃不上,还要为河南、安徽、山东等地来要饭的难民捐上一碗。

1960年,全村一灶吃饭。没粮吃,灶上就把玉米棒子皮、麦秸等加石灰熬溶,然后过滤沉淀成“淀粉”吃,就这尚须按人分配,不能多吃。家户则把麦秸、豆秸炒炒碾成炒面吃。麦秸炒面还能看到闪着黄光的麦秸皮。不少人由于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那年,我正读初中。每天由吃8两粮减成4两。口号是“低标准,瓜菜代。”但哪里有瓜,代的只是树叶。吃子白菜算是高档了,伙房扔掉的白菜根,同学们当宝捡来刮去外表的硬皮,吃净里边的芯。记得伙房做了一道“青龙过江汤”,改善生活。听名颇有诗意,垂涎欲滴。谁知一喝,竟是白开水用黑酱着了点色,漂了几根葱叶,让人大失所望。1958年大搞钢铁,秋烂在地里没人收,就是造成其后缺粮的原因之一。

上世纪70年代,要求粮食亩产达“纲要(400斤)”过“黄河(500斤)”跨“长江(800斤)”。很多村达不到,迫于压力,虚报强达。曾有个村100斤谷顶103斤。理由是:机器打谷,打出了米。由此造成老百姓吃空头粮,饿肚子,买吃河南的红薯片。当时民谣戏谑“山西粮食达‘纲要’,吃的河南猪食料。”我家所在的生产队100斤湿玉米穗要折70斤千玉米(实际60斤上下)。家里本来分的粮食就不多,再加上这空头粮,我家粮食总不够吃。平日靠向生产队借粮生活,秋后分粮,一扣借粮就扣完了。又从当年秋借起,一直借到来秋,年复一年,越欠越多。借不到粮时,有时只得拾性口吃剩的玉菱秆圪节,剥去外皮,把里边的芯子经炒碾罗后焖吃。有人因此致大便干结到用小棍子往外掘撑破肛门流血。孩子们早上一睁眼就喊饿死我了。妻子吃过早饭下地前,给孩子们盛到火合后一碗糠糊糊,待半前晌饿了再吃。可她前脚走,孩子们后脚就把那碗糖糊糊一扫而光,连碗都要舔净。孩子们饥呀!那些年妻

子一人包20亩地耕作,上地时就用绳子把孩子栓到家让在里面玩。妻子起早贪黑,吐血数次,操劳一年,到头仍挣不够粮食款。那时我村一个劳动日值也就4、5角钱。因补不上粮食款,队里分粮分菜,家人去早了遭骂,交款不积极吧,吃倒积极;去迟了,又骂吃也不积极;就算分上也得等到最后。早不是,迟也不是,吃不饱肚子,气饱了肚子,人活得毫无尊严。

改革开放。1980年我家承包了6亩土地,粮食丰收,豆豆颗颗小杂粮样样都有。30多年来全家第一次吃饱了肚子,还有了余粮。秋天,当我和妻子挑着丰收的粮食回家时,常想起“从此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唱词,那真的是唱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从那时起我家的生活,从粗茶淡饭填饱肚子到精米细面变着法子吃;从“挣钱不挣钱,落个肚子圆”到“饭吃7分人不老”;从营养不良到营养过剩;从分粮遭人白眼到买粮时的挑拣;从单一的味蕾到多彩的食谱从免农业税到种地有补贴;逢年过节还要到饭店订个餐,人活的也有了尊严。还有从讨吃的成群到要饭者绝迹等等。这些都是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是我由衷的表白。


微信订阅号又双叒叕改版了!

为了方便大家第一时间找到团团

请给团团标颗星吧!


上一篇:今天,“我与茂医的故事”征文大赛颁奖仪式盛大举行
下一篇:【征文天地】李霜 | 群众话民生

关注我们

征集网官方微信

征集网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