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 油灯 | 曹诚强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01-29 

煤油灯 (图片选自网络)


编者按: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广泛宣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新时代黄山人的良好精神面貌,引导和激励市区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现代化新黄山”集聚新的力量,黄山日报社和黄山市作家协会根据上级部署并经研究决定,开展“这座城 这些年”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学征文活动。征文启事一经发布,即得到市内外作者积极响应。经初选后,入围稿件在黄山日在副刊版面专栏刊登。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征文专家评委会通过认真、公正的评选,按综合得分选出各等级奖作品。


征文获奖及入围作者名单


一等奖

王建屯

二等奖

汪少飞 吴宪鸿

三等奖

吴 静 江红波 汪远定

鼓励奖

方海源 王 峥 毛集文 曹诚强

入围作者

王 辉 李阳波 张卫民 林文钦

罗光成 胡一鸣 洪鉴璇 程瑞嘉

谢光明 翟 峰 熊仕喜

(按姓氏笔画排序)


油 灯


曹诚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处绩溪岭北群山环抱的老家,没有电,用煤油灯。傍晚,村舍上空飘荡着袅袅炊烟,散发着缕缕柴草味。灯火从家家窗户透出来,朦胧、模糊,影影绰绰,给乡村抹上静幽的色彩。收工的农人,放牧的孩童,似收到指令,寻着灯光亮起的地方,从条条乡间小路汇入村庄,迈进自己的家门,见了煤油灯的光,温暖的情感便涌入心田,感到踏实而欢悦。因为,灯光下是温暖的家,有骨肉相连的亲人,有说不完的故事。

  

煤油灯多为自制,带把铁皮托上置玻璃瓶,瓶盖上竖插铁皮小筒内包火纸搓成的捻子,倒上油,用火柴点着,捻头便跳动着昏黄的火苗。它是那般简陋,灯光也仅能亮及不大的空间,却居家必备。记得一晚,我们正在剥水竹笋,忽然刮来一阵风,把灯吹灭了,满屋变得黑洞洞的。只听“咣当”一声,母亲在厨房摸火柴的时候,碰倒了热水瓶,脚烫了许多水泡。这让我明白,小小的油灯不可小觑,夜里有它,人们必要的起居劳作才得以进行。现在想来,它当年给人们生活带来多少方便,连对它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煤油灯吐出的火苗,状似白兰花,静静地发着微弱的光。晚上吃饭、做家务时都用它。我做功课,也是在那昏黄的灯光下。我少时,没有大的学习压力,放学回家帮大人做家务,放牛是“必修课”。晚上,坐在煤油灯下静下心来,做完作业,习字、读书成了我睡前的事。一写作文,就咬着笔,对着那跳动的火苗沉思,小篇文字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完成的。风从天窗竹帘钻进来,灯火摇曳起来,我小心翼翼地用手挡住,像呵护一个小生命。母亲是个勤俭会过日子的人,舍不得浪费一丁点儿的东西,哪怕一滴油。天未亮,她就在黑暗里摸索着起灶做饭,借着灶火忙着。天黑尽,才点亮灯,光弱得连灯下人也模糊。我学习时,母亲怕我眼睛觑乎坏了,便悄悄地把灯拨得极亮,不时夹掉捻头结成的“花蕊”,焰光突然就亮了,映着咱俩会心一笑的脸。见我鼻孔被灯烟熏得黑乎乎的,她特意买来了一盏精致的美孚灯(罩子灯),玻璃灯壶与罩,半壶煤油中竖着一根扁长的灯芯,伸向壶盖露出头,擦亮火柴,它便跳动起幽幽的火苗,比自制的煤油灯亮,风不易吹灭,还可根据需要调节亮度。我又在灯罩上套了个白纸罩,更“聚光”养眼,展卷阅读,嗅着淡淡的清香,品着一行行生花般的文字和着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懵懂的情怀。煤油灯伴我成长,让我学会了读书做人,让我从无知变得懂事,从幼稚渐渐走向成熟。

  

昏黄的灯光,映照着父母辛劳的身影。闲不住的父母为了撑起这个家,终年无休息,每天起早贪黑,白天在生产队挣工分,毫不吝啬地把力气和精力通过汗水洒在田地。晚饭后,伴着这煤油灯,母亲纳鞋底、缝衣裳、腌制菜、喂养蚕(按出茧计工分),缝补浆洗忙个不停;父亲搓草绳、编草鞋、剁猪草、刨烟丝,总有干不完的活。父母疲倦了,就互递烟筒闷头抽袋烟接着干,黄烟是自家种的,很香。我常一觉醒来,朦胧中闻到奇异的香气,看到灯光下父母忙碌的身影。无论冬夏,家里的煤油灯夜夜亮着,亮到深更半夜,甚至亮到雄鸡报晓。我真切体会了父母的艰辛,他们勤劳俭朴、宽厚善良的美德哺育我成长,留给了我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那时贫困,童少的记忆里从未有过香蕉、苹果、巧克力、饼干之类,吃穿远比现在的孩子差,只有逢年过节,才能改善一下生活。每逢春节临近,我心里充满着期盼与欢欣。微弱的灯光下,父母忙碌着将汗水换来的果实与大地奉献的馈赠制成美味:熬山芋糖、炒花生、炒蚕豆、磨豆腐、切年糕、爆玉米花、做冻米糖……这一切都包含着父母的慈爱和用心。除夕夜,灯火可亲,炉火温暖,铁锅里的饭菜飘着诱人的香味。一家人围桌而坐“吃锅”(一品锅),父亲的酒盅斟满了山芋烈酒,我们也破例,酒杯里盛满自制的米酒,饮下去,嚼着菜,口也香,心也暖。那时,没有华屋锦服、美酒佳肴,虽然粗茶淡饭补丁衣,但我感到生活平淡、温暖。入夜,点亮煤油灯,柔和的光晕弥漫开来,映着一家人亲切的脸庞。小孩学习,大人边做家务,边闲聊拉家常,对我们念叨,常是如沐春风的一句话让人迈过一道心灵深处的坎,教育我们做一个勤奋正直的人……溶溶的灯光,柔柔的细语,浓浓的情意,生活中的亲情是那样的温暖。

  

马灯,一种由底部铁油罐、中夹玻璃罩、上有透气盖组成的防风雨的灯。夜间,走村入户、驻山护林、看瓜守鱼、开夜工都用马灯,它被挂在柱上、被提在手上、被摆在台上,无论怎样都让人喜欢。童年看露天电影,我提着马灯和父母走在曲折幽深的巷道,紧随其后的三五蹭光者走得舒坦,我们也舒心。我常骑在父亲的肩膀上看电影,引来羡慕的眼光,却没体会父亲有多累。刻骨铭心的是马灯带来惊喜的情景:一次放牛,和小伙伴玩疯了,万物被夜幕掩去了容颜,才发现我放的牛不见踪影,我四处寻找,走在一片灌丛和坟堆的山坡时,伴着恐惧阵阵袭来,一阵风吹草动,毛发竖起,忽然惊动了一只动物(猜是野兔)从草丛蹿出来,把我吓了个半死。在我又怕又急无助无奈近于绝望之际,忽见远处一团光在晃动,父亲提着马灯循我呼喊声走来,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他抚摸着我头把马灯交我,我们穿林地、走田埂、越山涧终于找回了牛。我16岁那年的一个周末,和晏晏翻山越岭到旌德大岭拔笋返回时,迷路了,耗了两个多小时走出“误区”,已是夜幕四合,归路迷蒙,我们互相鼓励壮胆,小心而吃力地摸索行至恩岭时,父亲像往常一样提着马灯迎来了,父亲喊着我的乳名,我呼唤着父亲,山谷间回荡着阵阵呼声,父亲接过我笋担,我见他浑身汗透了,那一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传遍全身。那些年,无论什么黑夜,我回家的步履多么艰难,归途中总会伴随着父亲的声声呼唤,还有那亮堂的马灯,这就是我们那时生活的真实片断。我当了农民,夜间,浸稻种催芽、放水护秧苗、车水浇稻禾、巡田看稻水、搬柴烧石灰等,都是马灯照着我们去完成的,它成了我最亲近的伙伴。“双抢”时,马灯悬在田埂的树枝上,灯光和着星辉,照着我们在蛙鸣虫啾的伴奏下拔秧、打稻的身影,这样的灯光很温暖,很给力,很珍贵,至今仍亮在我的心里。

  

青油灯是山洞采石用的。它就是一个古拙简朴的黑釉瓷碟,倒上油,放上一根轻柔海绵似的灯芯草,即可点亮,使用方便。我有过采石烧石灰的经历与磨砺。那时,天还没有绽露晨曦,我们就携带工具和满竹筒青油爬约8里的山路去瓌(音轨)塔山采石。几盏青油灯的光芒划破了洞内的黑暗与沉寂,我们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在微弱的灯光下打炮眼,我常和诚光、金福搭档,轮换作业,时而挥锤,时而扶钎,随着“丁当”“丁当”的砸钎声,石壁上现出了深深的炮眼,装炸药放炮,被炸药炸裂崩塌的石头,大大小小地躺在洞底。在昏暗的油灯下,用钢钎撬,锤子敲,把那些大的石头敲成可挑动的石块,装入畚箕,再躬身沿低矮窄道一担担地挑出洞垒成山。那些年,贫瘠的山头,时不时传来一声声放炮的声音,地动山摇的炮声和刺鼻的炸药味,那是我们在昏暗的青油灯下奏响了劳动生活的乐章。

  

如今各种电灯,炫奇斗巧,它除了照明,还成为扮靓城镇夜景的装饰艺术品。早已淡出人们生活的各种油灯,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它承载了一段历史、见证了时代变迁。我在农村所留下的成长足迹,几乎都融进了那几盏小小的油灯,它依然铭刻在我的心中。


屯溪老街 (图片选自网络)


编辑:胡纯


上一篇:征文|品味遵义首届征文比赛获奖名单公布
下一篇:【且行且吟】以人名为契机创作的的歌词(3)

关注我们

征集网官方微信

征集网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