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风雨四十年 中华教育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03-12 

风雨四十年 中华教育梦

中国人自古崇尚教育,从夏朝开启的“庠序之教”,到战国时代第一所高等学府稷下学宫;从孔子开“平民教育”之先河,至东汉时期巍峨的太学;从隋朝“寒门出贵子”的科举制度,到中外学子云集的世界都会长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样是一部辉煌灿烂的教育史。一直以来,中国曾是一个长期引领世界的教育大国,国人的修养、气度、礼仪与智慧在整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中被潜移默化。

然而,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陷入了长达100多年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国教育在世界浪潮的风云激变中深陷迷惘,无数像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那样的有识之士呕心沥血,寻求教育复兴之道,可面对山河破碎、中华不振,终无力扭转乾坤。十四年抗战期间,西南联合大学苦苦支撑。十年“文革”风雨如晦,中国教育事业陷入低谷。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渴望教育的复兴,国人的教育梦承载着更加深远的强国梦与复兴梦,屈辱和落后的痛苦记忆最能让一个民族切身体会到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吹响了教育复兴的号角,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

复兴教育,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长期束缚教育事业的枷锁和桎梏。改革开放以来,新思想、新理论、新发明如雨后春笋,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成果层出不穷,神州大地再次展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欣欣向荣景象。在民间,人们开始主动接触新事物、新思想,与时俱进,不再固步自封。“文革”以来,知识分子遭到空前迫害,肃清“文革”思想余毒,成为改革之初的当务之急。人们走出迷思,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热爱知识、尊重知识、崇尚知识的社会风气逐渐恢复,我国教育事业的起航已经时机成熟。

1986年7月,《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这是一部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十分深远影响的法律。教育不再只是一种权利,而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对于每位青少年来说,勤奋学习不只是为了自己的美好前程,而且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至2001年,中国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教育并非少数人的教育,而是全民族的教育。如果将经济学中的“橄榄型社会”延伸到教育领域,那么橄榄型的受教育结构无疑是拥有无穷的潜能,将持久地助力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蕴涵了更多的温情,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经过了课改后,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与人文情怀。“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关怀、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此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身心健康。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校注重培养学生仁爱、宽容、坚毅等美好品质,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如果将深化改革比作教育发展的强大引擎,那么扩大开放则是这部引擎的优质推进剂。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教育绝不可自我孤立,而应胸怀天下,放眼世界。在与世界顶级学府的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中国高等院校也在迅速成长、发展,摒弃陈规,锐意创新。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中国留学生远赴他乡,也有不计其数的外国留学生背井离乡,踏上中华这片热土。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5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3万人次留学人员在华学习,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让中国更融入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的海外学子为祖国、为世界做出非凡的贡献,书写了不朽的篇章,他们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海外有报国之门。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中国的教育改革路已经走过40年的光辉历程。国家大力扶持农村义务教育,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之后,每年的教育经费随着经济发展稳步上升。许多当年的第一批高考学子虽年事已高,依然辛勤的奋战在祖国科教工作的第一线。如今,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老、中、青三代人默默地耕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向世人充分展示一个腾飞的中国。“中国制造”正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正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正向“中国品牌”转变。在这场巨变中,我国正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我国教育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的确如沧海变桑田。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有待提升的空间。

“教育产业化”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将其纳入良性发展轨道。“教育产业化”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究其根源,与当时缺乏经费投入和发展动力有很大关系。但是,教育本身具有理想主义的情怀,以育人为本,而非营利。过分强调教育的产业化发展,必然会一味地看重其经济价值,而忽略其社会价值,进而将教育事业引向功利主义的泥潭。因此,教育不可能完全进入市场,只能有选择性的部分进入市场,教育更多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而非一种经济产业。教育唯有回归其“立德树人”的初衷,方能川流不息、天长地久。

大学亟待从“官本位”向“师本位”回归。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两大使命。如果大学校园弥漫着“惟官是重,惟官是大”的风气,“官道”就会逐渐取代“师道”,必然导致功利主义的盛行,知识型人才在官僚型人才面前处于被矮化、边缘化的境地,老师们的“师道尊严”受到伤害,真正有能力、有事业心的老师学术权力得不到主张,缺乏话语权。久而久之,老师们很难安心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惟有在高校重塑“师道之尊”,将最高的荣誉、待遇、学术资源配置权力留给最优秀的老师,“民主、科学、创新”的大学精神才能绽放光芒,老师们才能安心乐教,广种桃李,中国的教育强国梦才能成为现实。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教育注入全新的活力。习近平主席曾讲过:“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振兴中华文化,重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就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古圣先贤历久弥新的崇高精神与宝贵智慧重新进入教育的殿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不仅可以泽被华夏,而且能福荫世界。孔子学院遍布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承载着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这正是对“君子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实践。孔子学院在传播汉语言的同时,若能深刻挖掘中华文化的“内核”,将五千年来深厚的智慧积淀传递给各国崇尚美德、爱好和平的人民,必将彰显真理于四海,播撒光明于天下。当今世界在繁荣的背后,面临着贫富差距悬殊、气候变暖、难民潮、恐怖主义威胁等诸多难题,相信至善至美的中华文化可以提供济世安民、匡扶正义的良方。

2016年,我国共有高等学校2880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99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20%,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然而,我国的清华、北大与哈佛、麻省理工、剑桥等世界顶级大学仍存在明显的差距。经过这四十年的不懈奋斗,教育强国梦虽初见曙光,但依然任重道远。

北宋大儒张载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人类教育事业最崇高的向往和追求,自古崇尚教育、热爱教育、视教育如生命的中华民族将继续砥砺前行,上下求索,奔走在实现中华教育梦的征程上,与世界各国人民休戚与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缘分,或许就在“好看”里


上一篇:征文︱师德师风建设主题征文开始啦!期待你的参与!
下一篇:【征文启事】学习雷锋精神,争做雷锋传人

关注我们

征集网官方微信

征集网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