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唯书不可变卖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04-16 


唯书不可变卖

文 / 黄惠敏

  “孩子,这是外公年轻时读书的笔记与书。”今年64岁的父亲下意识地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透过镜片,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孙子三人,我的大儿子得意,小儿子彦彦,一个六岁一个两岁,以及弟弟三岁多的儿子毅毅。

  “哇,这也太旧了吧,爷爷!”小侄子毅毅皱紧眉头,爱干净的他掐了掐鼻子对眼前一堆泛黄的书籍与纸张表示嫌弃。

  “是的,公公,还有点怪怪的味道。”得意认同般地点点头,对于穿他的开裆裤一起干坏事的小表弟所说的话,得意只有认同没有怀疑。最小的彦彦好奇地凑在两个哥哥中间,眼睛也盯着外公手上拿着的一本泛黄的旧书,“烂书。”早早学会说话的他一张嘴就表达出极佳的观察力,是的,书又旧又黄,边边角角都是不完整的,有老鼠或是蟑螂啃过的痕迹。

  

图为作者父亲的书

  站在一旁的我和弟弟但笑不语,默默地看着这一切,眼前的书,再熟悉不过了,它们是父亲在饥寒年代里的精神食粮,陪父亲走过年少,跨过中年,再到退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物不同,岁月的变迁带走了不少的人和物,带不走的是父亲的书与一生的教导。父亲这些珍藏了一辈子的发黄老旧的残书,也是我们姐弟成长道路上最佳的精神伴侣,它们承载着父亲对儿女成才的期盼。

  小时候家里穷,当老师的父亲工资少得可怜,母亲一人打几份工,每当家里有旧东西要淘汰时,母亲总是认真地将其分类,隔一段时间就让我们拿去废品回收站换钱。可变卖的东西非常多,但唯独有一样东西不能变卖,那便是——书!打有记忆以来,父亲便教导我们:“世上东西可卖的东西何其多,唯书不可变卖!”素来和蔼的父亲每次说这句话时神色便凝重许多,书生气的脸上尽是一副坚定的神情!初中没毕业的母亲是父亲命令的最佳执行人,关于父亲的惜书爱书与勤奋好学,母亲总能想着法子在每一个午睡、晚睡给我们一一道来,童年的一部分美好时光便是和弟弟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父亲传奇的故事。

图为作者父亲的教学笔记

  父亲是一个落后的小村庄里走出来的农家孩子,他的聪明是整个家族的荣光,用大伯的话说“你父亲读书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奶奶在父亲几岁的时候便撒手人寰,年少时的父亲常常是上两三天的学便回家帮爷爷大伯干农活,然后又回到学校起早贪黑地补上落下的功课,即使这样,父亲还是以科科第一的成绩直到高中毕业。父亲的聪明与勤奋脱不了关系,多次听伯父说过,多少个赶集的日子里,大伯拿着农作物到镇上换钱,顺便捎点好吃的给在镇上念初中的父亲,兄弟俩就这样隔着校园的大门,一个外,一个里,一个手里拿着农具,一个手里握着书卷,一边看书,一边和大伯聊家常。

  因为读书的艰辛与机会的难得,父亲对书的珍惜显得格外的慎重与神圣。妈妈说,嫁给父亲时家徒四壁,仅有楼阁上那堆泛黄的书,婚后第一天父亲便煞有其事地交代:“再穷再苦,唯有书不可变卖。”到了我和弟弟的求学的年纪,父亲每天拉着我们在床上讲故事,有《西游记》天马行空般的神奇,有《水浒传》的行侠仗义,也有掩耳盗铃等寓言趣事。故事千奇百怪,光怪陆离,唯一不变的是父亲的教导:“这些都是我从书本学来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唯书不可丢,不可卖。”

  多年下来,父亲的交代便成了我和弟弟遵守的教条,我们姐弟俩读书的书,一本都没少,直至搬家,遗漏了许多,在那么一段时间里,父亲总耿耿于怀。

  

图为作者父亲的书

  回首过去,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在读书的路上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好习惯,爱书惜书已经成为生命的一种必然,这也是父亲精神力量的传承。

  望着眼前的三个调皮的孙子,父亲一手推了推再次滑落的老花镜,一手按住得意和彦彦拉扯书的小手,“不许动,外公的书是珍宝,再烂味道再不好,也不许变卖!”父亲声音变得严厉起来,镜片下的笑意慢慢退却。

  “为什么?”兄弟三人异口同声地张大嘴巴。

  “因为……”父亲又开始了他的传承与教导……

  

  

本文自刊登日起接受网络评分,根据7天内的阅读量、转发量、评论数和点赞数计算得分,欢迎大家阅读、转发、评论和点赞。

参与评论并获得点赞数最多读者则可获得“人气评论奖”,每篇文章1名。


图片由文章作者提供

编辑:大鱼/江门市总工会新媒体工作室

上一篇:征文活动|我与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下一篇:征文 | 涟涟清水

关注我们

征集网官方微信

征集网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