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我看四十年”征文活动展入围作品
作者:栾传垠焕然一新的长发村
县作协主席蒋振军邀请我参加作家协会组织的采风活动。说是到忠仁镇长发村,还有连生乡望江村。上长发村采风正中下怀,于是我欣然应邀。我年轻的时候,在忠仁镇中学教学时,常去长发村家访,对那里很熟悉,还有几个在那村教学的同行朋友,时过四十多年,能有机会重访旧地,看看老朋友,当然是件乐事。车沿着绥嘉公路,在忠仁村下了乡道,穿过东兴村,再穿过一片树林。由于水泥路面平坦,车行速度快,一路上还未及好好看看路边村屯的新貌和农田的美景,就到长发村了。刚过树林,虽然在记忆的感觉中,觉得是到了,可是眼前所见,令我惊疑,村西路南,一排远望像平摆的水泥瓦似的,反射着太阳光晃眼。小蒋用手指着说:“你看那一大片白的,是光伏发电。”光伏发电是现代技术,我只听说没见过,没想到竟在这里开眼界了。望村里,一排排砖瓦房,整整齐齐,我正在心里画问号,这是哪儿?是长发村吗?小蒋说这就是长发村。车到村边,人们下车步行。条条街道都是水泥的,道两侧的排水沟,都像红旗渠似的,不过是水泥做成的。排水沟两边,一趟一趟的,开着鲜花。四十年前村里那弓腰屈背的土草房不见了,家家院子前边靠街道的柴草垛不见了,院子边角处的“茅楼”不见了,大街上那让人难张嘴的牲畜屎尿的臭味没有了,随风扑鼻的是鲜花的香气。真是另一个世界!我惊叹不已。
村长说大家上“幸福大院”看看吧。那里住的都是所有的贫困户,自己盖不起房子,国家全额投资给盖的房。原打算建楼房,征求住户的意见,老年人图方便,喜欢住平房,就都盖平房了。幸福大院就像个花园,前后两趟房,两趟房之间,是菜园,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有放叶的,有开花的,有缀着果的……菜园四周种着鲜花。菜园镶着花边,鲜花围着菜园。前趟房,每室38平米,住两口之家;后趟房,每室58平米,供三口以上的人家住。屋内卧室放着床,取代了火炕;墙上挂着液晶电视,屋子宽敞明亮;厨房、洗手间上下水畅通,面积都很充足。做饭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炉灶;上厕所不用出屋,不受风雨冰雪之苦。住在这样“贴双喜字”的屋子里,老人们当然高兴了。生活幸福了,人的精神面貌也大不一样了。过去农村的人,不管男女,过了40岁,就都是老头老太太了,一个个弯腰驼背,满脸皱纹,满目沧桑。眼前这些人都是五六十岁有的年逾古稀,却是个个年轻十到二十岁,满面春风,像花一样亮丽,洋溢着内心里无限的幸福。我在院中打扑克的老人中,找到了一位老熟人钟启茂老汉,问起几个朋友,他说他们退休以后,都跟儿女去了。唠到他本人,他说一共三个儿女。两个女儿出嫁了,一个儿子在县城开烧烤店,老两口带两个孙子住在幸福大院58平米的房子里,真是心满意足。他接着说:“现在这生活,家家住的,穿的吃的喝的用的玩儿的,说实在的,比旧社会的地主强多了。就拿吃的来说,鸡鸭鱼肉是家常便饭,可以说都吃够了,老伴儿问我想吃啥,我说做点疙瘩汤吧,换换口味。”“幸福大院真幸福啊!”人们几乎异口同声这样说。
村长领我们参观木耳大棚。大棚在屯东南,十七个大棚并排列阵,很是壮观。我问村长需多少人工作,村长说用不几个,从培育到烘干包装全是自动化,一个大棚一茬能出两千斤干木耳,省里帮助产销一条龙。
告别长发村,我回首望着那焕然一新的景象,心想,这偏僻的山村,过去穷得不堪入眼,现在和城镇有什么两样?长发村,解放前叫“四部落”,是日伪时期并屯从桦南迁来的移民屯,解放后,改名“长发”村,意涵着人们致富的梦想,而今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实现了。村长说村里正开工建造“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他简略地介绍了一下“文化广场”的设计和“文化活动室”的规划。虽然,因工程在建不得参观,却让我对长发村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层面,我看到了长发村人新的精神风貌。物质生活满足以后,又向精神生活的新目标迈进。在追梦路上永不停步,这才是长发村人最大的变化。
声明:本文系原创,版权归“书香龙江”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书香龙江”及原作者姓名。
责编:牛钰博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一篇:征文通知 | 2019年社会学年会性别论坛“回溯与前瞻:中国妇女地位变迁”
下一篇:【征文欣赏】我与学科同成长 立足岗位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