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黄山日报社、黄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黄山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自2019年2月28日发布启事、面向社会公开征稿以来,得到了黄山市内外广大作家、文学爱好者的踊跃投稿。经征文征集活动组委会统筹安排,黄山日报和黄山市文联《黄山》文学期刊、黄山市作协微信公众号相应开设专栏、专辑,选发优秀投稿。本次征文截稿时间为9月30日,欢迎大家继续支持、投稿。
今天推荐:在新中国宪法的阳光下(作者:吴宪鸿)、剪报本里的公路故事(作者:曹集林)
在新中国宪法的阳光下(作者:吴宪鸿)
从小到老,只要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都会心潮汹涌,思绪万千。
在新中国宪法的阳光下,我不断成长。
1954年10月、11月,在皖南歙县南乡,一位年轻的乡干部走村串户,给村民们宣讲着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识字不多,讲着土话的农民,虽还不能完全听懂里面的条条款款,但听说是毛泽东主席亲自领导制订的,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根本大法,男女老少都赶去听,一遍又一遍,热情非同寻常。11月上旬的一天,年轻干部听到家中托人转来的口信,说是他的老婆又顺利地生下了一个男孩。隔了两天,最后一个小村宣讲结束,他步行六十余里,回到家中。襁褓里的婴儿正熟睡着,他忍不住摸摸小脸蛋。婴儿醒了,“哇”地哭起来,他却满怀喜悦,笑着、逗着:“哦、哦,别哭,别哭!名字我都想好了,你是在宪法公布之后出生的,就叫宪鸿!”——我三个哥哥的名字,后面都是一个“鸿”字,特别提提二哥,他是在欢庆新中国成立的锣鼓声中出生的,就叫“庆鸿”。—— 我的母亲不仅马上同意,想想还说:“小名就一个字,叫‘宪’吧。”至今,年纪大的家人、亲戚、一些老家的邻居见了我,还一口一个“宪”地叫着,使我倍感亲切。
感谢父母,我出生在新中国。感谢父亲,给我取了一个富有意义的名字。自然而然,我刚出生,就沐浴着宪法的阳光,再从进托儿所、幼儿园,到升小学、中学,一路顺顺当当。高中毕业后,有几年我是回乡知青,1975年曾被生产队、大队推荐,可因故没能成为大学生。1978年春天,新的一部宪法诞生了,我也给社员们宣讲过。一个小青年,那时不懂得其中先天不足,有很大缺陷,但里面第十三条讲到的“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 却给了我精神上极大的鼓舞,增强了我求学的信心,使我看到了未来的曙光。果然,教育事业的春天到了,高教事业迅猛发展,我们徽州地区有了第一所高等院校——徽州师范专科学校,即后来的黄山学院,经过考试,我被录取,荣幸地成为她的学生,毕业后当过中学教师、县机关干部、乡镇领导。
在新中国宪法的阳光下,我家走向幸福生活。
我们兄弟姐妹多,有六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生产队时期,生活比较困难,特别是工分粮少,母亲身体不怎么好,大多是操劳家务事,但她勤俭持家,粮食不够,就常常放青菜、干菜、芋头、山芋,煮菜稀饭,让我们相对能吃饱些。幸运的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开始了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当时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就在这不到一个月之前,我省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开展“大包干”, 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我地也一样,农村里先是自留地、饲养禽畜、家庭副业等方面松动了,接着也实行土地承包。我的哥哥嫂嫂们都能吃苦耐劳,精心侍弄土地,再养猪养羊,养鸡养兔,八零年就还清了生产队里的超支款,八一年家里粮食吃不完,手头有了结余。
也别说,这以前运动多,政策有反复,其时我的哥哥嫂嫂们心里便有疙瘩,存有疑虑。1982年12月,新的宪法一公布,我回家就告诉他们:“宪法第八条讲到,‘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第十一条还有,‘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宪法都这样规定了,还怕什么?放手干吧!”那时父亲已提早退休回老家,他正在报纸上看新宪法呢,就理所当然地支持我的观点。哥哥嫂嫂们文化程度不高,可听说宪法有规定,就像吃了定心丸,劳动干劲更大了。这之后,八二宪法有过修正,其中的有关条款,像“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等,我都要跟哥哥几家人讲讲,让他们知道宪法越来越切合人们的根本利益,以此鼓励他们不仅吃苦耐劳,还发挥聪明才智,使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并寻找多多益善的赚钱门路。之后,他们几家栽桑养蚕,种植无污染的高山蔬菜,农活闲时就做小工,没几年便靠勤劳走上致富路,八十年代中期盖起了新房,十几年后又翻盖成更大的楼房;他们的子女外出打工,经过数年拼搏,一个个在合肥、苏州等大城市买了房子,结婚生子,我的侄子侄女们,一家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同样,我的小家庭生活也是一年比一年甜蜜,我和妻子双双调进县城工作,工资时常增涨,有了别墅式的楼房,前几年两人虽然已退休,她却凭自己的技术被原单位返聘,而我喜爱文学不停地敲电脑写作,实现着青少年时期的作家梦,而可爱的孙子马上就要初中毕业了,这日子过得真是舒心而充实。
在新中国宪法的阳光下,全国人民对美好未来充满希望。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经济发展既快速又高质量,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环境不断趋于优美,国家更是越来越强大。2018年10月、11月期间,本社区退休人员党支部,几次召开会议,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文献,在畅谈体会、表达感想的热烈气氛中,大家对岁月如梭,时光如箭不免感慨,这不是为自己年老担忧,而是遥想着五年后国家的领导,国家的政策,国家的前途……之后,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相继召开,我们知道了要修改宪法,可究竟有哪些内容呢?有我们盼望的吗?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二天,几个老党员奔走相告,欢呼宪法的修正,欢呼人民的愿望得以实现,都说这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又体现了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念想、意志和愿景。有英明领袖习近平主席的领航,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地前进在强国之路上,“中国梦”一定会早日实现!
宪法是祖国兴旺发达的保障,宪法的阳光永远普照中华大地!
歙县北岸镇金竹新村。摄影:潘成
剪报本里的公路故事(作者:曹集林)
我出生在一个不通公路的偏僻小山村,也许是从小经历了没有公路的那种艰辛,1989年高中毕业后,我招工来到基层公路部门工作,从此成了一名公路人。30年与公路为伴,公路对我来说,那种情感亲切而特殊。
由于平时喜欢写点东西,工作30年来,在报刊上发表了大大小小的新闻和文学豆腐干、豆腐块1000多篇,硬软面抄剪报本贴了10本。这一篇篇小小的豆腐干、豆腐块,每一篇记录的都是当时发生的一件件人和事,还有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虽然平淡而平凡,但亲切而生动。看到这一篇篇文章的时候,当时的情景随之浮现于脑际,历历在目,清晰温暖。这一篇篇图文,也记录着身边公路近三十年来的悄然变化。
记得工作的时候,大多还是砂石公路,路况不好,坑洼不平,不宽阔,路上的行车也不多。可养路工人很辛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当时有句自我打趣的顺口溜:“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拾破烂的,原来还是公路站的”。这是对当时养路人的写照。其实,那时的公路等级和养路工的工作生活各方面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道班里有砖瓦平房,有的还是楼房,上下班和生产作业有小四轮拖拉机。在20年前建国五十周年的时候,我对解放前和建国初期参加工作的老公路职工进行了一次全面采访,他们那时的工作生活条件,那才叫真正的艰苦。他们上下班全靠步行,常常是天亮上路,天黑下班,而且都是肩挑背扛,没有道班,一边养路一边挑着行李和生产生活用具,干到哪就到哪找户人家住下,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如果找不到地方借宿,住庙亭牛棚也是常有的事,上班有副板车已经很不错了。
砂土公路容易坏,稍有点松懈,路上就坑槽连片,看着那些坑槽,如同看见嗷嗷待哺的孩子,让人心疼,让人揪心。那时的公路上总有忙不完的活,干不完的事,一年到头难得有几天清闲的,养路工的手上除了老茧就是血泡。
要想富,先修路。经济社会要发展,交通必须要先行。建国七十年来,纵观天南海北,到处都是一部部波澜壮阔的交通发展史诗。前三十年是全民热火朝天修建新公路的时期,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是全面建设和跨越提升立体交通网的时期。身边的一条条公路,通过实施砂改油、白改黑、村村通、文明示范路、生命防护工程……不仅打通了一条条断头路,消除了一个个交通瓶颈,让行路难、路难行成为历史,让世界成了地球村,千里之迢近如咫尺,这就是民众对交通就深刻的感受。如今,一条条公路不仅仅是人行人走的公路,还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旅途也由以前的艰辛劳顿,变得舒适而愉悦、惬意而温馨。
除了公路交通发生的沧桑巨变,养路工的生产生活同样也在发生着巨变。花园式的道班房屡见不鲜,小四轮拖拉机也早已被养护车替代,虽然扫把铁锹仍是养路工不离手的生产工具,但装载机、切割机、摊铺机……这些养护机械设备,已把养路工们从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养路工们开着私家轿车,穿着西装革履,打扮得鲜亮风光地去上班养路,也已不足为奇。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社会对公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公路人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也在发生改变。公路职工不仅仅只是把路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现在按照“精准细严”和“四好公路”的要求,不断提升公路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近两年来,有的干线公路道班,从升级硬软环境入手,推进公路停车服务区建设……把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工作不断向前深入,让社会感受到公路人那份细致入微的温馨与温暖。
风雨七十年,公路人用智慧青春和辛勤汗水书就了公路交通发展的辉煌画卷,当然,有的东西依旧保持了下来,传承着发扬着,那就是历经一代代公路人,那种默默无闻、不屈不挠、不畏艰险、团结奉献的铺路石精神。在2008年一个多月的铲冰除雪抢险战斗中,在一次次抗洪抢险保通保畅紧要关头,在严寒三九酷暑三伏天里,公路上那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奋战场景……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这一条条舒适美丽的康庄大道。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公路交通事业取得如此辉煌成就,是一代代公路人撸起袖子干出来的,尤其上我们不能忘记最苦最难的老一辈公路人。中国已经开启建设新时代的宏伟征程,在建设现代交通强国伟大征程中,我们公路人更应以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中去,撸起袖子加油干,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这样,才无愧自己的人生,无愧于这个时代。
休宁县白际的盘山公路(图片选自网络)
投稿须知
黄山市“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接受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及诗歌等各类文体的电子稿,投黄山日报邮箱,小说及报告文学、散文字数限定在在五干字以内,诗歌五十行内;投黄山市作协邮箱,小说及报告文学、散文字数可放宽至一万字以内,诗歌在三百行以内。
黄山日报投稿邮箱:hsrbzbb@163.com
黄山市作协投稿邮箱:HSSZX2016@163.com
上一篇:【征文】家乡-- 已远去的土路 | 王会琴
下一篇:【征文】吴 伟/回 家(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