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拔根芦柴花”!全网征集邵伯秧号子能手赵锦珠相关线索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06-24 

赵锦珠(1934-1996年),扬州市江都邵伯崔桥人,省级非遗邵伯秧号子能手。1956年曾到江苏省歌舞团与歌唱家雪飞同台演唱秧号子。由她首唱的《十二月想姐》《望郎》《莫叫号子冷了台》《小媳妇苦难挨》《十二月长工苦》《叫我来我就来》等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她在秧田打秧号子时的彩照《栽秧要趁好时光》刊登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卷首。

左二为赵锦珠 王平摄

日前, 赵锦珠外孙小强整理、撰写了一篇深情怀念外婆的文章,现刊载如下。

文 |小强

美丽的文化古都扬州除了有扬剧这样深受人民喜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邵伯秧号子为代表的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芒种时节,布谷声声。邵伯湖边,古运河旁,栽秧号子阵阵。蓝天白云下,水田清明如镜。三五农妇,花衣斗笠,躬身田间,给田野抹上一片片新绿。一串串清新悦耳的栽秧号子,远远近近随风向你飘来。邵伯水乡劳动人民,不仅用汗浇灌出肥美鱼米之乡,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上世纪50年代提倡文化活动到田头,这使本来就有民歌传统的邵伯农村,民歌唱的更多、更热。那时,伴着初夏和风,总不时飘来栽秧手们清脆悦耳的号子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邵伯秧号子它是农民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已达到歌词与曲调完美结合的境界。上世纪50年代有“苏北梅兰芳”之称的著名歌唱家雪飞曾在50年代与邵伯青年妇女施登英、赵锦珠学习过栽秧号子,并同台演出。邵伯秧号子从农民田头搬上舞台、唱进省城。

1956年,雪飞携《拔根芦柴花》《撒趟子撩在外》进京参加全国民间文艺会演,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演出结束后,周恩来上台握住雪飞的手说:“家乡的小调真好听”。

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参观相关展览时,特别提出要听邵伯秧号子《拔根芦柴花》。《撒趟子撩在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亚洲民歌。 施登英和赵锦珠是《拔根芦柴花》《撒趟子撩在外》的原唱者。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卷首照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邵伯秧号子从祖祖辈辈在秧田里飘荡的歌走上舞台,从旧社会的解乏助兴到新社会的舞台欣赏,它重新焕发了青春。那时文化馆站的重要任务就是每逢夏收之际,都要开展号子比赛之类的民歌演唱活动,发现和培养优秀民歌手,挖掘整理旧民歌、创作推广新民歌等。1953年夏收前,邵伯区在露筋乡组织一次赛号子大会,从四乡八镇赶来的号子手有数千人。各乡号子手激情满怀,放声歌唱,你唱我和,群情激荡。时而委婉舒徐,时而高亢激越,此起彼伏,激动人心。这是江都建国以来,至今唯一一次规模最大的赛号子大会。

这次大会中,发现了许多从未听过的曲调,一些优秀的秧号手开始崭露头角。邵伯区秧号手施登英、赵锦珠在参加县举行的演唱会后,被推荐参加扬州专区民歌演唱会,三次应邀参加江苏省民歌文艺汇演。1953年,江苏省歌舞队成立,被专业音乐工作者称为“金嗓子”的施登英被招入队,专门演唱邵伯秧号子。并在1954年11月江苏省第一届音乐舞蹈训练班上,由她首唱原汁原味的《拔根芦柴花》《一根丝线牵过河》(沙棱子撂在外),从邵伯唱到了省城。1958年邵伯镇秧号手赵锦珠也被请到省歌舞团,著名歌唱家雪飞讲:“我唱的《拔根芦柴花》等秧号子,就是跟你们邵伯小姑娘学的”。

赵锦珠是邵伯秧号子歌手的杰出代表,邵伯秧号子是专业文化的创作源泉,是民俗文化的宝贵财富。勤劳智慧的邵伯水乡劳动人民用汗水浇灌出这块肥美的鱼米之乡,也创造了天生丽质的栽秧号子,它扎根在广大群众中,是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反映劳动人民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为民俗学研究乡风民俗,提供了大量信息依据。

今年是赵锦珠诞辰85周年,由于早年受各种条件限制,她生平留下的资料极少。为了纪念她,家人们做了一些资料收集和整理,在此感谢邵伯镇张允生、潘名祥等前辈提供的资料,并向广大群众征集更多赵锦珠当年的资料和信息。大家共同来发掘和保护邵阳秧号子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建国70周年献礼!


家传的一张老照片,第二排右三为赵锦珠,由于照片中奖状文字不清晰,不清楚这张照片是什么演出或者比赛获奖的照片,向广大群众征集线索,包含赵锦珠生前照片、音频、视频,电话15151802630

文章来源 交汇点新闻 作者 小强

编辑 周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把时间交给阅读

上一篇:南京工程大学校歌歌词(征求意见稿 )
下一篇:歌曲 幸福的味道

关注我们

征集网官方微信

征集网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