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深圳市残疾人征文一等奖
2018年11月,深圳市政府颁布了《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2019年,深圳全面启动无障碍城市创建工作。阳春三月,小晴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他们-九个残障者的故事》,主编周林刚教授在后记中表达述求,希望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那些偏颇、错位乃至错误的残障理念予以矫正,也鼓励残障者发声,写自己的故事。九个残障者的故事在时代的脉搏里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编者平等的视角和反思也让小晴深受感动。小晴也有故事,虽平凡而普通,却也许可以在无障碍建设的蓝图上,盖一个小小的手印。
01 无声的井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井里,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光明。
小晴从小就是个爱笑爱闹的女孩,热爱大自然,爱早晨曙光间的啾啾鸟鸣,爱黄昏落日下的潺潺流水,喜欢听电台唱响的轻快节奏,喜欢无边界的音乐世界。小晴曾是学校的播音员,演讲冠军,合唱队的领唱。声音对于她就像上天洒下的甘泉,滋养着她的生命。可命运如同不由分说的洪流,一场突来的疾病,小晴的双耳再也听不见了。所有甘之如饴的声音消失得无影无踪。
小晴咣当一声跌入一个无声的井里。井里,只有不断延伸的无边寂静……
这种突然的失去与创伤带来的痛苦是不可言说的。命运给了小晴的身体,心灵乃至人生重重的一锤。一个原有的世界把小晴赶了出去,轰然的关上了大门。最初,小晴在每个晚上的梦境里都会回到那个声音的世界,她自由欢乐的交谈,在无数声音交汇的节奏中沉醉,她几乎以为又能听见了。可从梦里醒来,所有的声音匆匆逃散,一切回归沉寂。面对这种失去的真实感,小晴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
那一年,是2004年。网络正如雨后春笋般走入人们的生活。小晴从网络得知,有一种术语称这种痛楚为“幻肢痛”。刚刚失去肢体的人,他们会存在一种肢体还存在的幻觉,这种拥有的幻觉和失去的落差碰撞成了强烈的痛楚。小晴失去的是听力,和肢体一样,也是身体功能的一部分,原有的身体功能骤然的失去,痛感必定是相似的。与此同时,小晴也得知,这世界上经历着这种痛楚的人,不只有她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在面对着痛楚时,面对着这条命运铺陈的道路时,他们会痛苦万分,却并不全然是沮丧和颓废的,生命生生不息的力量,无时不在发酵,在推动着他们活下去,走出去。
求生的信念如蔓延的火种,埋首在井里的小晴,看见了裂缝里,指缝间透来的光亮……
02 走出去
生命是上天赋予的珍贵礼物,莫辜负。
如何在无声世界里生活?为了寻找答案,小晴开始阅读。阅读的第一本书是海伦·凯勒撰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在书中写道:“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如此。”国际听障名模王晓书在《我看见声音》里书写:“不要让听障情结为自己筑起围墙,应该筑起的是勇往直前的自信心和活力。”这些文字如暖流般澎湃的涌向小晴。小晴在心中呐喊,对,失去了声音,更要燃起心灵的光亮。
然而,小晴重生的信念,又一次遭遇了幻灭。一段时间的听力康复治疗看不到效果,紧接着,小晴失恋了,也失业了。延绵的痛楚再次袭来。寂静的世界里,小晴感受到了一种被遗弃的痛,这种痛比身体的痛更反复而漫长。多重的痛楚让小晴失去了全身的力气,任何不顺意都有可能变成压倒小晴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是,连夜雨不停的下,小晴挚爱的外婆遭遇了医疗意外,突然的离世了。小晴的悲伤逆流成河。小晴沉溺水中,挣扎着,恍惚间似乎抓住了一根原木,原木里似乎传来了外婆的声音,外婆说:“孩子,生命宝贵,你要代替我,好好的活下去。”坚韧豁达的外婆是小晴的信仰,她离开了这个世界,却把小晴从绝望的边缘,推了回去。
“我们去做残疾鉴定,办残疾证,重新走出去。”家人建议。
“好!”小晴回答。
2005年冬天,小晴在家人陪伴和街道的帮助下,拿到了代表她另一个身份的证明。“听力障碍一级,VIP级!”,小晴笑道,呵,依旧是爱开玩笑的小晴。
2006年春天,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小晴能看见,外婆也一定能看见。
03 天空下的无障碍
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
“什么是无障碍?每个人都处在一个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环境之中。从宏观上说,无障碍包括:人文环境无障碍、物质环境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
“什么是无障碍理念?简要的的说,就是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对他人充满着理解、关爱的思想。有爱就无碍。”
2019年春天,小晴从书上读到关于无障碍理念的文字,深以为然。这一年,是小晴走入无声世界的第15年。得益于社会的保障和支持,家人和友人的关照,这些年来,小晴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独立的行走在正常的生活轨道中。小晴深知,无障碍的建设与理念,与她息息相关。
小晴不会忘记第一个引领她走入残障群体的社区残障者专职委员李哥。李哥也是一位残障者,开朗热情,一得知小晴的情况,就开始着手带着小晴熟悉残联的政策,认识残障朋友。保障政策给不安的心灵雪中送炭,相似的经历传递着自强不息。
小晴不会忘记听障后认识的每一位残障朋友,他们身体不方便,仍然活跃在每一个角落,闪耀着光环,也不会忘记每一次参加残障者活动时,无所不在的给予帮助的义工,他们身上的红马甲是沿途的瑰丽。
听不见声音的小晴,如何交流?听障者按沟通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手语者和唇语者,小晴属于后者。平时,小晴依靠唇读的方式和身边的人交流。每一个人说话的唇形是不一样的,只要身边熟悉的人放慢语速,交流起来并不困难。但面对新的朋友或陌生人时,会再次面对一个新的唇形。所以,每次和不熟悉的人交流,对小晴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小晴有一次难忘的面试经历。人事部负责人知悉小晴的沟通方式后,迅速接纳了小晴的状况,放慢语速与小晴交流。涉及复杂的问题,用文字辅助交谈。面试进行得很顺利。最后,她们询问小晴:“在平时生活中,有经历过歧视吗?你是怎么对待的?”,“经历过,对方知道自己听不见后,随即关上了交流的门,甚至投来鄙夷的目光。有时会委屈的哭泣,但会想明白,这不是自己的过错。并且,我运气不错,遇到的十个人中,有九个人都是心存善意的。”听完小晴的回答,她们投来了欣慰的眼神。后来,她们成为了小晴的同事,一直在工作中给予小晴引导和帮助,还成为了小晴生活中的朋友。
小晴从无声世界里跨出的每一步,走过的每一段路,既是小晴自己内在障碍的跨越,也是社会无障碍环境的协同。少了哪一样,都会举步维艰。正如听障者王晓书所写:“虽听障,但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孤单的,因为在人生中努力创造自己。这是我的生命,我要用活力和热力去完成它。只有把我们当成没有用的人,才会让我感到孤单。”只有社会和人群的观念或行为把残障者隔离了,他们才会一直与“被隔离”的感觉抗争,才会真正的身处障碍。
近年来,信息科技铺天盖地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小晴一直期盼的语音转文字技术也随之而来,微信语音有了转文字的功能,还出现了语音转文字的APP。小晴的日常沟通得到了更多的辅助。虽然,这项技术还未能成为一种专业的辅具在听障者中普及开去,但是,小晴看见了一种新的辅助交流方式,或者说,一种新的期望,对信息无障碍建设发展的希冀。
04 孩子,你是否看见?
爱,是共同的语言,是一切的答案。
“郎朗,妈妈听不见声音,却可以用眼睛看你说话,所以,如果身体的某种功能缺失了,我们还可以寻找代偿的方式,是不是很棒?”小晴一边给孩子洗澡,一边和孩子对话。小晴的儿子郎朗,今年六岁了。
“那眼睛看不见呢?”郎朗问。
“眼睛看不见,可以用耳朵听啊。耳朵会变得特别的灵敏。”小晴回答。
“那如果没有手呢?”
“没有手,还有脚。有的人可以用脚写字,切菜,比手还厉害呢。”
“那如果没有脚呢?”
“没有脚可以坐辅助的车呀,还可以坐滑板车呢。”
“对对,我见过,那个叔叔没有脚,坐着滑板车从坡上哗的滑下来呢。”郎朗兴奋的说。
“是啊,好酷对不对?”小晴和郎朗相视而笑。
小晴知道,郎朗说的是澳大利亚演讲家尼克,郎朗看过他的视频。尼克生下来就没有肢体,却仍然虔诚又充满热爱的生活,将生命活到极致。尼克坚持着到世界各地演讲,他有着健全的心灵和信仰,他说,“上帝在我生命中有个计划,通过我的故事给予他人希望。”
和孩子的这番对话,让小晴的内心非常的触动。世界是多元的,生命也是。而郎朗能看见。
小晴曾听过一些故事,孩子的家长是残障者,因此孩子遭到同学的取笑,残障家长也遭遇偏见或歧视,只能以隐忍的方式生活在孩子周围。小晴一直坦然的面对自己,正面的教导孩子,这样的故事也许不会出现在她的生活里。可是,这样的故事,却也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社会中。这是长期形成的人类文明赋予了残障者不友好的色彩。但其实,孩子自小是没有分别心的。假若从小就告诉他们世界是多元的,生命是尊贵的,告诉他们学会平等相待,遇到不一样的人或群体时,学会寻求合适的方式相处与沟通,那残障群体被边缘化的故事还会顽固的存在吗?
让人为之雀跃的是,这不是小晴一个人的想法。2018年11月,深圳市颁布的 《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 第24条写道:“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无障碍启蒙教育,在中小学安全教育平台开设无障碍城市学习专题,开展中小学生无障碍建设实践活动。”2019年两会上,雷军提议,鼓励教育机构将信息无障碍列入通识教育。
小晴在心里对孩子说:“亲爱的郎朗,妈妈愿你能看见心底的爱与善良,愿你能有一颗宽容与热爱的心,能看见广阔的苍穹底下多元的生命。这些生命啊,他们以不屈的精神,不息的赤诚,绽放着与生俱来的生命力量,他们是石缝间的苔藓,是雷暴中的松柏,是奔流不息的大江,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对生命的礼赞。”
听不见,能看见,在眼睛里,在心灵里,在爱里。
你呢,你是否看见?
05 感恩与传递
小晴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时光的轨道刚好停在此刻。于是,写到这里,告一段落。小晴想借着文字感谢人生路上所有以爱相待的人,通过故事,在无障碍建设的马拉松之路上,传递一个火把,并虔诚的守望——晴朗的未来。
(本文是作者亲身经历,主人公为化名)
获奖评语:作为一篇小说,作者笔触细腻感人,把亲身经历化为动人的故事。主人公小晴在跌入“无声的井”后,虽然受到了一次次命运的打击,但依然努力使自己“靠近阳光”,并把自己的观念传达给下一代,正能量满满。这一段写给孩子郎朗的话——“亲爱的郎朗,妈妈愿你能看见心底的爱与善良,愿你能有一颗宽容与热爱的心,能看见广阔的苍穹底下多元的生命。这些生命啊,他们以不屈的精神,不息的赤诚,绽放着与生俱来的生命力量,他们是石缝间的苔藓,是雷暴中的松柏,是奔流不息的大江,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对生命的礼赞。”昂扬温暖,真挚动人。
作者简介:欧阳宓,听力一级残疾
编辑:肖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