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min
—
日前,作家、《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语文教育改革者叶开的一篇文章《中小学语文教师百分之九十都应该回炉》引发多方论证。从网络讨论的情况看,有不少人支持叶开的观点,也有很多人反问叶开:“自己写一篇试试?”这是今年高考结束后语文界最大的热点。
我认为,既然要把“中小学语文教师90%应该回炉”作为话题来讨论,首先就要全面了解叶开的原文,其次要读一下叶开所指责的特级教师汪啸波老师的回应文章《给叶开先生的一封公开信》。进行了这样准备工作后,我们才好理性地分析问题。
叶开讨厌下水作文无关紧要
我们先来看看,叶开在《中小学语文教师百分之九十都应该回炉》一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并逐一分析。叶开在其文章开头说“我特别讨厌‘下水作文’这个词”。在我看来,叶开或者别的什么人讨厌下水作文这个词,其实无关紧要。
为何说无关紧要?道理十分简单,指导学生写作文是语文老师的教学任务,而且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语文教师教学生学习语文,最起码要让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文的能力。为此,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
正是为了达到学生“会作文”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不能光说不练,自己要写下水作文。应该说,写下水作文,写好下水作文,是语文教师的正当职业表现,而与哪个人是否讨厌下水作文毫无关系。何况,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传统。
那么,何谓“下水作文”?
上世纪60代,叶圣陶先生在《文汇报》发表《“教师下水”》一文。在这篇文章里,叶圣陶先生对“下水作文”有完整的解释,也论述了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
在此文里,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教师)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
这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怎样布局,遣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心领神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
”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先生说得有没有道理?有!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是一回事,有人喜欢或者讨厌下水作文,则是另一回事。即便叶开讨厌下水作文,其实也无关紧要,语文教师无需在乎,没有必要计较。只要下水作文有利于作文教学,就应该坚持。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下水作文”指的是语文教师要养成经常动笔写文章的习惯。教师动笔写文章,才能更深地体会写作文、写好作文的难度,进而获得真正有用的实际经验,做到有能力指导学生写作文,有能力鉴别学生作文的优劣。
叶开不喜欢“下水作文”这种叫法的理由是,他觉得“下水”就是“落水”的意思,因此,说“下水作文”是对考生的不尊重。叶开的疑问是,为什么语文老师写作文不叫“上岸作文”“登堂作文”或“试水作文”?
其实,对此疑问,叶圣陶先生已在其《“教师下水”》一文里做了解释,我们在此不需要纠缠。
叶开指出的问题却需要重视
不过,接下来,叶开的一些说法却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或者说正视。对有些问题,叶开还是有深刻的洞察,语文老师看了,不可情绪化地对待。例如,叶开说,很多特级、高级语文教师,在下水作文里展示“假大空”的本质,以及对于基本文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贫乏、无知。
叶开所说“很多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写的下水作文存在假大空问题,文学和人文知识的贫乏,指的是一部分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并未否定所有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的写作能力。要知道,不管是不是特级还是高级,语文教师群体中有的是长期坚持写作的教师。
叶开长期写作,有丰富的阅读和写作经验,也对文学和人文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叶开在《中小学语文教师百分之九十都应该回炉》一文中说,“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其实不爱阅读,不懂阅读,这种现状令人十分担忧”。
事实是怎样的呢?我们语文老师队伍中,有没有不爱读书的,有没有不懂阅读的?只能说,有的不爱读书,或者日常教学工作太忙没有多少时间读书;也只能说,有的懂阅读,也有的不怎么懂阅读,有的习惯了拿标准答案教阅读,侧重于用阅读模式教阅读。
读了叶开的文章,简单点说,叶开的“回炉”说,其实就是叶开指责一部分语文老师不读书、不爱读书、不懂语文、不会教语文的现象。为此,叶开劝“懒惰、不爱阅读、更不写作的语文教师”,不要去教学生,少管一点,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阅读。
叶开
叶开的这些看法,可能会让广大语文教师浑身不自在,有一种被虐感。但叶开的说法有理有据。尤其是,叶开强调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对母语学习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反驳不了的。
叶开并非指责所有的语文教师。他认为,语文老师的能力,是建立在大量阅读优秀作品基础之上的思维习惯。如果在研究式阅读基础上再进行写作,不断地思考而有效地整理思路,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师就是最值得尊重的优秀教师。这话是有道理的。
我也认为,要教学生学好母语,教师必须首先要阅读母语经典作品,否则怎么能教好学生。同时,要教好母语课程,尤其是教学生写作文,教师自己得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起码教师要自己研究作文,会写作文,写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只要坚持写才是硬道理。
在叶开看来,语文教师教语文,应该少些套路,少些“教学法”,应该放低自己,跟学生们一起共读好作品,读完之后跟学生们一起写读后感。这样一起学习,效果反而会更好。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要重在效果。事实上,不少语文教师习惯和学生一起读书、写作。
叶开在其文章中举例说,汪曾祺先生回忆自己在西南联大上学,写作老师沈从文,就是在黑板上写一个题目,然后自己跟学生们一起写作,而这样的例子在实际教学中不多见。但这也说明,叶开并不反对教师写作,并不反对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
我在兰州市民族中学上学时,我的语文老师李渊先生自己读书,也经常写文章,还写得一手好字。高三毕业那年,李渊老师告诉我,写作文就是要有条理地写出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正是他帮助我提高了作文写作能力的,至今让我难忘。
叶开指出,有不少爱阅读爱写作的语文教师,不过放在全国语文教师的总量上估量,比例肯定少得惊人,只是语文界少之又少的“珍禽异兽”。他还指出,不爱阅读不会写作只会照本宣科、拼命灌鸭子的语文教师,他们连考试能力都很差,却以为这样灌输刷题,孩子就能成为好学生。
那么,这两种极端的现象是否真实地存在于语文教师队伍中?这是需要我们实事求是来回答的现实问题。而叶开所说的如何帮助学生“真正打好阅读基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
如何正确对待叶开的批评和建议
我们知道,针对叶开《中小学语文教师百分之九十都应该回炉》一文,接下来,汪啸波老师和叶开展在网上展开争论。例如,汪啸波老师说,他没有生气,也认同叶开的一些观点,表示完成应试任务是当务之急。
汪啸波
叶开回复称,“没有专门点名批评您老,您只是一个药引子,顺便提一下”,还说,“文章写到很多其他内容,不是专门批判您的”,“如果您愿意,可以写文章批判我”。叶开说,他“愿意讲点真话,虽然会导致一些老师不愉快”。
接着,汪啸波老师写文《给叶开先生的一封公开信》,发布于公众号,回应叶开的批评。汪啸波老师反问叶开:
“愿为苍生鼓与呼”为什么不可以?即使水平不高洞见不深者,难道就没有资格“为苍生鼓与呼”?如果您不敢下水来试试,大家会误以为您写不来,怕“露马脚”;其二,如果光站在田塍上唾沫四溅指手画脚,横加指责恶语辱骂,不仅不让人信服,更是让人反感。
客观地说,读了汪啸波老师的下水作文《愿为苍生鼓与呼》,就开头看,简洁概括;就主题看,属于正能量;就写法看,也符合我们熟知的作文行为“规则”;就段落布局看,也符合作文要求;就结尾看,照应开头,点明主题,也很正常。
如果就存在的问题看,立意不新颖,写法有套路,恐怕很多人都能看出来。这也难怪,高考结束,当晚就写出来,难免有应急感。不过,这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叶开在其《中小学语文教师百分之九十都应该回炉》一文中指出的问题。
叶开认为,作者(汪啸波老师)引用的例子是列夫·托尔斯泰和施耐庵,以此证明文学作品要反映生活,为底层人民发声,才能有更多的读者。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作为一名特级语文教师,逻辑如此不自洽,是不应该的。
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要做到“逻辑自洽”,必须首先要尽量更全面地理解文学是什么的问题。诚如叶开所言,反映生活的文学只是文学的一种类型,此外还有关心个人精神世界和自我完善的文学,还有科幻小说、侦探小说等各种类型文学。
我曾在新华网副刊发表的《试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一文中总结,文学是指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语言艺术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因此,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
这一总结多被引用。我们对文学作品本质的认识当然是无止境的,但是无论如何要坚持探索。语文老师要教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就有必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探究或研究所教学科赖以建立的基石——基本概念,例如语文、作文、文章、文学等等概念。
我们常说,理论来自实践并指导实践;我们也常说,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有人更为详细地指出,出自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的“亲爱的朋友,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这句话,说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事物的意义),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而且,恩格斯还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从哲学角度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就不难理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我们理解语文也好,理解作文也好,都需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比如,从学理上说,语文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地教学生写作文、自己写作,都需要对“作文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坚持长期研究。这样,才能慢慢解决有关作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
-END-
- 作 者 -
马得清,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文学学士,教育硕士,专注于语文教学和教育评论,主持完成省级规划重点课题、省级规划课题、市级规划课题共3项,长期关注教育舆情,多次获得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舆情与评论部教育评论作品奖。
责编丨杜普
(点击图片跳转到相应文章)
感谢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读者·新语文
您身边的中小学阅读写作教育专家
支持文章观点的,看这里!
上一篇:征文:全国第二届“保存家的记忆”征文活动
下一篇:征文选载 | 我没有丢掉“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