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归北外”征文大赛之“北外情·外研情”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08-04 

1978年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有机会能踏入心中向往的“外语学习殿堂”和“外交官摇篮”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亲身体验中国改革开放和北外四年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每个北外毕业生都有难忘四年生活学习的北外情,除此之外,我和父亲余士雄教授一起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为外研社编写辞书和保持着合作出版的外研情。 1974年由北京东城区外馆中学推荐,通过北京市外国语学校(白堆子)面试,我考入该校英语专业学习,三年后毕业,分配到东城区东门仓小学教英语。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英语系,成为改革开放后77级第一批大学生。当时北外的澳大利亚女外教常开玩笑说“聪明的77级”(Smart Grade 77)。当时人们把从北京市外国语学校或北京外国语学院附中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升学之路称作为“一条龙”,父母家人为我走上一条龙外语大道感到十分兴奋和自豪。 学术研究在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北外教授的名气主要在英语能力和教书育人方面。许国璋教授讲着一口牛津英语,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出口成章,常使用一个主句带出一串修饰从句的修辞方法,每次听他讲座都要集中精力才能跟上。王佐良教授讲一口剑桥英语,说起话来轻声文雅,作风严谨,带有浓厚的文学修养和色彩。外籍教授大卫·克鲁克是老一代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从革命早期延安就开始教授英语。每次给我们讲课之前,他总要引用朗读毛主席语录作为开课语。他的妻子外籍教授伊丽莎白·克鲁克教学认真负责,力求了解每一个学生,课上课下平易近人,经常邀请我们班同学到她家做客,也组织我们外出野餐郊游。在北外接触和收获良多的是从师于梅仁毅教授、刘海明教授、张中载教授、丁往道教授和吴冰教授等中青年教授,他们从不同角度教育我成长,让我英语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最让我终身难忘和感激是一位外籍教授,北外僧伽罗语的斯里兰卡人李拉博士。李博士是一个非常低调和慈祥可敬的单身老人。他性格内向、在北外校园里不大起眼,与师生交往不多。除星期天外,每天都可以看到他早上8点半从东院教师宿舍走到西院办公室上班,下午5点从西院走回东院教师宿舍,风雨无阻,数年如一日。当时没有电话联络方式,我与他见面和交流基本上是在四号教学楼和五号宿舍楼前的道路上进行和预约的。北外招收僧伽罗语的学生很少,李博士主要从事僧伽罗语的文字工作,所以也没有与外院其他学生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大部分英语系学生更喜欢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外教课上和课下交流。北外有外事纪律和外教规定,英语系有专门指定学生陪同外籍教授,陪同外教也是一种荣誉和练口语机会。对大多数同学来讲,与外籍教授的课外交往机会不多。如果某同学能交上这些讲英语国家的外教朋友,都被认为他(她)的英语和社交能力非同一般,大家羡慕不已。我与李拉博士交往是为了交朋友,也是练英语口语。他没有专门指定的学生陪同,旁边没有英语粉丝围着,跟他交往和谈话轻松自然,不引人注目,不违反外事纪律。虽然李博士讲英语带有很重的南亚乡土口音,但他知识渊博,善良耐心地帮助他人,特别在我四年级出国留学申请上,他给我写的推荐信对国外大学录取和争取奖学金起到关键性作用。李博士帮我打开了赴美留学之门,从此改变我人生轨迹。

北外情有师生情,也有同学情。北外同学外语训练有素,文体双全。就拿我们同宿舍的四位同学来说,闫国华是排球二传手、宋鲁增是足球后卫、汪杨是小提琴手、余前文(本人)是手风琴和速滑爱好者。我们英语系77级五班同学多才多艺,五班男生的小合唱名扬校内外,1980年被选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Radio Peking的外语节目。录制节目过程至今记忆犹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Radio Peking节目主持人也是北外校友的党彬跟我们一起录制节目,张中载教授亲临指导。

  四年愉快又紧张的北外学习生活培养造就我们77级每个人。宋鲁增和闫国华开始各自的国际体育和外交生涯,后公派在国外取得学位。汪杨和我自费出国留学。我们四个各奔前程,外事工作和国外学习让我们宿舍四位同窗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才智和特长。宋鲁增现担任亚奥会理事会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席、闫国华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余前文担任美国桥水州立大学管理系副教授兼亚洲研究系主任、汪杨留学回国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辞职后前往新疆大学任教。非常遗憾,汪杨离开北外后,失散至今,杳无音信。失联的还有我老同学赵进,我俩在北京外馆中学是同学,在北京市外国语学校又是同学,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还是同学,并且同年(1981)赴美留学。我思念各位同学和战友,想通过“情归北外”征文大赛和我“北外情、外研情”此文找到这两位失联的同学。

  提到外研社,大家不会陌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研社)位于北外西院,成立于1979年,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外语出版机构。综合型、智能化的外研社大楼,采用独特的书架型设计,兼具实用性、科学性、现代性和艺术性,体现了外研社“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的特色。

  建社初期,我父亲余士雄教授已是外研社作者,在入学北外不久,我就被带入编撰和翻译辞书行业,与外研社结下合作情缘。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我们父子先后在外研社出版过《外研社实用英汉词典》、《外研社高级英汉词典》、电子词典《外研通》和《马可波罗的传奇与贡献》。20世纪80、90年代,牛津、朗文等英语词典的进口和翻译不多,市面上畅销的有国内作者编写的英汉词典,如商务印书馆《英华大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新英汉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张道真高级英汉词典》,以及我们编写的《外研社实用英汉词典》和《外研社高级英汉词典》。余氏词典和张道真词典多次再版,我们有幸与张道真教授一起为外研社辞书出版立下汗马功劳,为我国英汉词书编写及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

  余士雄教授是我生活中的好父亲,学术研究和写作中的好导师,英汉词典编纂父子兵中的好父将。正如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中国著名英语语言学专家胡壮麟在《外研社实用英汉词典》新版序言中所说:“如今,新版问世了。我非常佩服主编和副主编余氏父子埋头苦干、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的精神及他们的组合形式,即我在《外研社高级英汉词典》序言中已提到的,余士雄早年就读于国立中正大学外文系,曾在中国科学院和商务印书馆工作三十多年。余前文是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首届毕业生,专攻英语语言文学,毕业后即获全奖学金赴美留学,在美国学习和工作至今二十多年。余前帆走了另一条道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在美国留学和工作6年后回国从事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开发和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三位就专业来说不尽同,但经余学长的整合,居然成了他人很难具备或不大可能实现的条件。一个利用长期在国外的有利条件,收集各种参考材料,把握新词汇出现的动向;一个利用理工科方面的知识,在科技词汇上把关,做到了珠联璧合。

  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改变了中国教育和出版行业的格局。时代在变,北外在变,外研社在变,但北外情和外研情不变。作为美国桥水州立大学亚洲研究系主任和商学院教授,我希望能与北外展开多方面交流合作,促进中美教育、文化和学术交流。作为外研社作者,我们也希望再次与外研社合作。我们现已编完一部5百多万字的英汉多用详解词典,这是中国首部二合一的同义词、反义词的多功能、多用途词典。如果外研社需要此选题,我们愿意随时奉上。以不变北外情和外研情应万变教育和出版业的科技创新和国际资情。

77级5班同宿舍同学:汪杨(左一)、宋鲁增(左二)、余前文(右二)、闫国华(右一)

77级5班男生小合唱团,张中载教授带队

77级5班男生小合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Radio Peking在户外录制现场

作者在外研社出版的书籍

(本文荣获“情归北外”征文大赛一等奖,作者系我校英语学院1977级校友余前文。

上一篇:【征文大赛】周应晶:笔尖下的思念
下一篇:【佰事通-深泽】《少年行》(作者:张云广),1980年出生于深泽南张庄,河北省作家协

关注我们

征集网官方微信

征集网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