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水,岁月如梭。
在《闽西日报》70周岁生日来临之际
他们与《闽西日报》有什么故事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展播的优秀作品
▼▼▼
她是龙岩在外游子的精神家园
刘增荣
本人1980年离开故乡闽西上杭县中都镇来到首都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又一直在北京工作,至今将近40年。外出的游子总是十分牵挂故乡的人和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每年春节回到家乡总是能够在不同的场合偶遇几份单薄的《闽西报》,记得当时一周才出一、二期报纸,好多年以后才改名为《闽西日报》的,不过我仍然如获至宝,从一版细看到四版,我认为这是了解家乡的最佳途径……在以后的30多年岁月里,我从一位读者慢慢地成为她的一位作者、通讯员,我与家乡的《闽西日报》共同成长,并且结识了《闽西日报》的编辑、记者傅长盛、刘少雄和谢镇南等,他们都成为了我未曾谋面的同行和良师益友。
△ 中都镇由安村村民丘尚恩制作风炉老手艺 刘增荣 摄——2006年刊登在《闽西日报》
由于本人在京也是高校校报的记者、编辑,每年回家乡过年时,习惯了背着照相机随时随地拍照,也积累了不少家乡不同时期的风土人情纪实图片,于是很早就开始给《闽西日报》投稿。记得2006年春节我从北京回到上杭县中都镇老家,我发现《闽西日报》开设了一个报道闽西民间老手艺的图片专栏,我在那年正月到中都镇由安村给83岁高龄的舅公丘尚恩拜年时,发现他近年来仍然在制作客家风炉并且到集市去卖,于是我就到舅公家屋后的炉窑去拍了一组舅公制作风炉的照片,通过电子邮件投稿给《闽西日报》的这个专栏,不到一个月我的这张纪录客家风炉制作老手艺的图片就发表在报纸上了,我的舅公一时间也在村里、镇里成了名人。今年我的舅公丘尚恩已经96岁了,仍然身体健康。
△上杭大桥1969年竣工合影
△2015年初作者拍摄的上杭新大桥合影
2015年1月15日,老家上杭县新南门大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终于建成通车了,据了解上杭县南门老大桥建于1969年,临江镇的一些居民曾经参加当年的大桥建设劳动。同年一月底我回到老家上杭县过春节,在表弟李先生家听说其岳母曾福英女士手里有一张1969年上杭大桥竣工时部分工友的合影,职业的敏感使我意识到我可以做一条新老照片对比、讲述老照片故事的图片新闻。于是在春节假期我邀请曾福英女士一家三代人拿着那张老照片来到了新上杭大桥相同的位置拍下了几张新的合影。我把这个图文帖子发在上杭网的同时,又投稿给《闽西日报》,不日便接到贵报资深记者傅长盛先生的电话,他认为我的这个图文稿子很好,不过要在标题、文字方面作一些调整和润色更加适合报纸版面,我完全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在2015年4月14日的《闽西日报》上,以本报记者傅长盛、通讯员刘增荣联合署名的方式,以《南门桥上留影对比今昔 旧貌新颜话说杭城巨变》为题刊登了老照片和我拍的那张新照片,以及曾福英女士讲述当年建设上杭老大桥情景和她不久前参加新上杭大桥通车仪式感受的文字。这条新闻在上杭县特别是在临江镇的居民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久之后,这一条图文报道又在厦门的《海峡导报》龙岩新闻版面刊登。上杭大桥竣工合影老照片上的30位劳动者,绝大多数还健在,其中一位老阿姨已经90岁了,他们看到自己的老照片刊登在《闽西日报》上,都十分激动和自豪,2016年春节期间在曾福英女士和临江镇政府有关人士协助下,老照片上的10多位劳动者包括那位90岁老阿姨和曾福英女士又在当年的位置拍了一张新合影,本人在上杭网发布了一个帖子,都获得了不低的点击量。
△2016年初 11位上杭大桥建设者重拍合影 刘增荣 摄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各级各地媒体都在开辟纪念、回顾专栏或者搞专题征文,本人手里积累了不少家乡的老照片、新照片,于是我整理了二个稿子发给了闽西日报微信公众号,很快贵报的傅长盛先生就与我联系,他说我的这2个投稿帖子正好符合当前《闽西日报》回顾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主题要求,近日将刊发在闽西日报微信公众号上,闻讯我当然高兴,因为我离开家乡龙岩上杭县中都镇也有将近40年了,自己的图文能够再次发布在家乡的媒体上,我这个游子的感觉好像又一次回家了一样……
△2006年的田背村还是一大片的老屋 刘增荣摄影
△田背村今日风光 刘增荣摄影
2018年12月3日,闽西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本人与闽西新闻网记者陈祥发联名的图文报道《这个有独特斜塔的闽西山村 新老照片见证巨变》,帖子通过本人拍摄的1990年以来不同时期将近30年的新老照片对比,生动形象地见证了上杭县中都镇田背村在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帖子获得了3500人次的点击数和30多位网友的热情留言。作为传统村落的田背村也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
△图为1990年的上杭县中都镇集市 刘增荣摄影
△2016年的中都镇新集市 刘增荣摄影
2018年12月11日,闽西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本人与闽西新闻网记者林加涛联名的图文报道《赶圩啦 这些画面有没有勾起你的回忆?》,帖子通过本人拍摄的1990年以来不同时期将近30年的新老照片的对比,生动形象地见证了上杭县中都镇集市在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进程。帖子获得了8000人次的点击数和20多位网友的热情留言。网友们都感叹改革开放给闽西古镇带来了巨大的变迁。
近几年来,由于我校离龙岩驻京办事处很近,我经常能够在那儿看到《闽西日报》,当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虽然身居北京,但是已经可以每天在闽西新闻网上第一时间浏览《闽西日报》电子版啦,闽西日报微信公众号也是每周都要浏览的。今天,在《闽西日报》70岁生日之际,我代表闽西在京乡亲祝福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成为龙岩在外游子的精神家园。
作者:刘增荣 文图
【作者简介】刘增荣 上杭县中都中学1979届高中毕业生。1980年以上杭县文科第一的高考成绩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学习。毕业后进入首都经贸大学工作,现为首都经贸大学新闻中心摄影师、记者。曾经是《知音》杂志十多年的特约记者,是《感动中国》系列图书六年的作者,有摄影作品在多种摄影比赛中获奖。有摄影作品、摄影评论、影视评论和新闻、通讯、纪实文学等刊于《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新闻出版报》《中国电视报》《北京广播电视报》《闽西日报》和《知音》《海峡旅游》杂志等。
《闽西日报》--成长路上的恩师
傅 林 清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参加税务工作30个春秋以来,我亲历和见证了波澜壮阔的1994年国地税机构分设、2018年国地税机构合并,许多精彩的瞬间定格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然而,令我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闽西日报》助我成长的温馨记忆……
“鲜明党性,闽西特色”是《闽西日报》的办报宗旨。正因为如此,在我接触的所有报刊中,我却钟情于散发浓郁地方特色的《闽西日报》。现在我家的书橱里塞满了数十本各类荣誉证书和八大本厚厚的剪报本,其中有一张泛黄的会议通知,我格外珍惜。那是1996年12月《闽西日报》社邀请我参加通联会议的通知,会议的情景,至今我还历历在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认识了众多如雷贯耳、却未谋面的编辑和记者。
记得我第一次向《闽西日报》投稿是在1996年初夏,那时我在上杭县蛟洋国税站工作。一天,倾盆大雨下个不停,我正在办公室聚精会神整理税收档案资料,突然被重重的推门声吓了一跳,抬头一看,是蛟洋村的税收代征员老傅和他的儿子。原来,担任代征员已30余年的老傅,因身体每况愈下,为了不让该村的税收流失,想让他的儿子顶替担任税收代征员,特冒雨来征求我的意见。税收代征员可是件得罪人的苦差事,可这位老共产党员毅然让儿子子承父业……那晚,我辗转在床,夜不能寐,老傅的形象一直在我的眼前浮现。于是,我披衣下床,一口气写下《编外“税官”傅寿新》,并用稿纸工工整整地抄好后寄往《闽西日报》。原本以为稿件会杳无音信,没想到一周后居然在《闽西日报》第二版显要位置见报了。当时我兴奋不已,揣了报纸飞奔到乡政府,把这特大喜讯告诉知心朋友老赖。从此,向《闽西日报》写稿投稿成了我“八小时外”的至爱。
为了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挖掘闪光的新闻亮点,我时时留意起身边发生的每一件新鲜事,然后写成稿件发给《闽西日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编辑的热心指导和呵护下,仅1996年,我就在《闽西日报》发表新闻稿件60多篇(条),其中《挖掘潜力,强化征管》还荣获闽西日报社与原龙岩地区地方税务局联合举办的1996-1997年度“地税杯”征文二等奖。
1997年9月,我被选调到上杭县国税局从事文秘工作。凭借为《闽西日报》写稿两年的经验,我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工作之余,我立足上杭丰厚的红色资源和区位优势,从税收的视角,根植红土地,挥写新篇章,先后采写了一些有力度和深度的消息、通讯,发表在《闽西日报》等报刊上。税务机关是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职能部门,税海不会一直是风平浪静。为此,我将笔触伸向了闽西涉税案件的追踪报道上,先后撰写《追击假发票——闽西税警联手侦破“12·7”制售假发票犯罪团伙》《栽倒在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吴老板》《闽西菁城“3·24”账外账偷税大案揭秘》等作品,以警世之笔,敲响正义的呐喊和声讨,读来不仅大快人心,而且发人深省。这些作品,受到时任省国税局稽查局局长包逸生的充分肯定。2005年9月,经包逸生的推荐,时任省国税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张如力点名要我到省国税局编纂《阳光档案》书籍,作为全省国税系统稽查干部的“教科书”。虽然,我未从事过具体的税收稽查业务工作,但我凭借较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税收业务知识,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就如期完成编纂任务。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得益于在《闽西日报》等报刊频频发表文章,赢得的实力和名气,2011年8月时任龙岩市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新式慧眼识珠,把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的我,从上杭小县城调到原龙岩市国税局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2014年5月,为积极响应市委脱贫攻坚的号召,我主动请缨到偏远的市级贫困村——上杭县珊瑚乡上珊瑚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在紧张繁忙的驻村工作之余,我的第一要务就是品读当日的《闽西日报》,从中分享扶贫攻坚的成功经验,汲取乡村振兴的前行动能。
如今,我虽然很少向《闽西日报》投稿了,但是我对《闽西日报》那份浓浓的感恩情愫和新闻情结,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激励我在今后的日子里写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好作品。值此《闽西日报》70周年生日来临之际,我不禁要说声:“感谢您,我从税路上的恩师——《闽西日报》!”“祝福您,《闽西日报》愿您越办越好越精彩!”
作者:傅 林 清
工作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龙岩市税务局
一路上有你
童其君
《闽西日报》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70年的历程,心中的激情,难以表白,今天我要道一声:尊敬的编辑们,你们辛苦了!
万事总有一个缘,我是1988年夏季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当时,我刚从学校毕业,思想比较单纯,用客家话来说是“人大智未开”,颇有点随大流的想法,老实说,这种想法和我的年龄是极不相称的。就在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而不知所措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峰市信用社主任从县城开会回来,带回十几张报纸,其中有好几张是《闽西报》,主任对我说,《闽西报》是中共龙岩市委机关报,是我们今后工作学习的重要助手和资料。看到《闽西报》编发的大多是本地新闻,顿感熟悉亲切,爱不释手。当晚,我开始一边认真阅读,一边仔细揣摩各版面的内容,当看到高中同学的一篇散文发表在《闽西报》时,心想我的语文成绩并不比他差,便产生了一种跃跃欲试向报社投稿的欲望。
八小时外,人家不是打牌就是饮酒,而我则有点另类“躲进小楼成一统”自娱自乐博览群报群刊,《闽西日报》更是我重点学习的对象,我像虔诚的信徒一样不知疲倦地写啊写,投啊投,尽管投出去的稿件如泥牛入海,没被《闽西日报》采用,但我没有气馁,屡败屡战,从峰市专门骑摩托车到报社向编辑请教,由于编辑不吝赐教,自己肯学肯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94年8月份的一天,我的一篇不足百字的简讯《峰市信用社依法收贷取得成效》第一次登上了《闽西日报》的大雅之堂。那天,主任手里拿着报纸,向社里的全体职工宣读了我的“处女作”,并表扬了我,我那时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有发表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我趁热打铁。写作更勤奋了,白天上班,晚上写稿,宣传单位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既写新闻,又写言论,25年来,我在《闽西日报》发表了约500篇稿件,使我的生活过得充实又富成就感愉悦感,时任联社主任关心我厚爱我,我也从基层信用社调到了县联社,并成为《闽西日报》几百名通讯员大家庭中的一员,还荣幸出席两年一度的《闽西日报》通讯员会议……我内心感激《闽西日报》对我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特别感动的是,在少数不良报纸不给作者付稿费的当下,《闽西日报》从未拖欠过我一次稿费。2014年8月我内退后,我的工作单位不断变化,在北京一家报社当过校对,在龙岩市永定区城市管理局上过班……在每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上,《闽西日报》都会继续采用我的稿件,这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作者:童其君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凤城街道长化社区
遇见芳华
余兴辉
所谓芳华,在我看来,指的是一切美好的人及事物。
高校就读,暑假返乡。时值国道改造期间,晴天烟尘蔽日,雨日泥泞不堪,客运车辆行至路面赶修地段,只得停车。未几,车后就出现一长溜车辆,以及大多数急于赶路却无奈被截停的乘客。停留时间,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必须在车里过夜。周边村庄头脑灵活的村民批发了水果、饮料等推销叫卖。——车辆滞留,为当地村民售卖土特产平添了无限商机。时间一长,滞留乘客只得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聚在一起聊天。看得出来,尽管旅途受阻,大伙还是主动克服暂时的不便,从心底里行动上支持地方拓宽路段,路通商荣,促进经济发展。
那天,到家后,深受触动的我连夜写了篇稿子,题为《一担风雨话潮生》,投稿参与闽西日报社举办的“海峡杯”学生暑假见闻征文。几天后,接到同学电话,稿件发在“校园内外”栏目醒目位置。后来,我看到了样报,编辑赫然写着是谢镇南老师。
同学邀约,赴漳平市西园乡西园村。近村一渡口,有摆渡老艄公,对于来自山区的我而言,眼前可谓是一条大河波浪宽。村有一豪宅鹤立鸡群,主人是同学朋友。一番交谈后,让我对他的过往与现状感触颇深。西园村的景色婉转秀丽,村人热情好客,历史与现实相接,怀旧与创新交织,深深触动了我。回来后写了篇长文《西园随笔》,参加报社组织的大中专学生征文。此文后来发表在黄征辉老师编辑的“山茶花”版面上。
征文获奖结果揭晓,《一担风雨话潮生》、《西园随笔》两篇文章都获得了一等奖。特别是《西园随笔》,参与大中专学生征文比赛,大赛高手如林,据另一位获奖的作者所言,能够得到评委的肯定,实属不易。
作为获奖代表,我出席了闽西文学院的第四届年会,在这次盛会上,我见到了当时久闻其名却未曾谋面的张惟、马卡丹、黄征辉、余小明、吴尔芬、傅翔……时任地委委员、宣传部长的张志南为我们颁奖。张惟在会上散发了一篇他刚刚发表的文章《秋的果实和飘落》,文笔优美、意蕴深长、费人深思。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我也写了篇文章《为理想而生死》,先后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和《福建日报》上。
往闽西日报投稿日多,对报社的一些编辑老师逐渐见其名且知其人。如陈燕棠老师,我的一篇稿件《攀登闽西最高峰》,占了当天他编辑报纸版面的大部分篇幅;我写的一篇文章《清华双学子》,编辑稿件的谢乔莎老师就文中的一些细节反复与我通电话敲定细节;我写的一些散文发表在黄征辉老师编辑的“山茶花”栏目上。在这个栏目,我曾经发表过诗歌《连城民俗》,编辑是刘少雄老师。
有次,黄征辉老师到连城采访全国滑翔伞大赛,挂电话给我,让我去练练笔。初稿写就,黄征辉老师大笔一挥,几处精彩的修改让文章立笔生辉,让我受益匪浅。
因为工作需要,我开始写一些时事评论。也往闽西日报投稿,很快就接到了江积仕老师的电话,鼓励我多写稿、多往报社投稿。满腔热忱,让我感念于心。
稿子写得多了,陆陆续续也获得了一些荣誉。我被评为人民网十大网评人、人民日报报网互动先进个人,中纪委、监察部表彰的网络舆情引导先进个人,一些网评作品受到省纪委、监察厅的表彰。
这些成绩的取得,我觉得应该归功于闽西日报等报社编辑老师,对于每一位普通作者的关心、厚爱,激励每一位作者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书写岁月华章的征程里,遇见芳华!
作者:余兴辉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与《闽西日报》的情缘
丘富开
说到《闽西日报》,谁都不陌生,谁都有故事,谁都有收获,我也不例外。
最先接触到《闽西报》应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那时要求干部教师人手征订一份,我们工资不高,养家糊口,捉襟见肘,难免有抵触情绪,但也无可奈何。不过,茶余饭后,课间闲暇,节假休憩时,捧起一张报纸细细咀嚼,眼前的世界豁然开朗,心灵的碰撞犹如电光火石,身心的愉悦在起伏跌宕……读着读着,丰富的内容,精美的文章,艳丽的色彩,完美的版面,渐渐地征服了我,抵触的情绪慢慢消失,如今竟成了我每天必读的报刊之一。
《闽西日报》让我洞察了世界的风云变幻。打开《闽西日报》,就像打开一扇洞开世界的天窗,宽广的世界就浓缩在我的手心。什么金融风波、民航失事、中美贸易战等等,应有尽有,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和平的重要,体会到美国霸权主义的丑恶嘴脸,让我们体会到提升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翻看报纸,了解世界,洞察风云变幻,就是俗话说的“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一样。面对当今世界格局,我们只有奋发图强,不断提升我们的科技实力,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使我们伟大的祖国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闽西日报》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走下讲台,改完作业,静下心来,翻开眼前的报纸,找几篇心仪的文章有滋有味地读起来,那情境不啻于品一杯酽酽的香茗,呷一口醇香的美酒,嚼一块韧劲十足的火腿那样舒爽。间或看看新闻,看看评论,看看散文,自由选择,各取所需,打发时光,拓宽视野,充实见闻,一举数得,更是一种享受。闲暇时光,有人喜欢唾沫飞扬的闲聊,有人喜欢吆五喝六的酒桌,有人喜欢输赢不定的赌场,我却喜欢静静地独自坐在藤椅上读点书看会报,让生活变得激情澎湃,神采飞扬。
《闽西日报》让我结实了许多新朋友。虽然有些人并未谋面,但却通过拜读他们的文章达到心灵相通的境界,自然当属朋友之列。带着学习、欣赏、赞美的心绪,徜徉在他们诗词歌赋的字里行间,与他们产生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产生由衷的赞美,完全是发自朋友之间的那份真情。有了如此众多的良师诤友,生活怎能不五彩缤纷呢?
《闽西日报》提升了我的文学素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本就像一块顽石,吸收了来自《闽西日报》的日月精华,濡染了文学大师们的墨宝书香,自身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羡慕之情化为“归而结网”,开始了舞文弄墨的游戏,开始向《闽西日报》试着投稿。文章投寄以后,我翘首以待,真有望穿秋水的感觉,后来终于在2012年9月23日刊登了我的第一篇文章《怀念母亲》。那种激动与喜悦真的难以言喻。这更增添了我写作的信心,凡有所思,凡有所感,凡有所事皆愿诉诸笔端,然后投寄贵刊,不过大多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但我并不沮丧,仍然笔耕不辍,终于偶有拙文见诸报端,内心充满窃喜与满足。至今为止,先后有40多篇文章在《闽西日报》发表。感恩《闽西日报》,感恩编辑老师,助力我的成长!
《闽西日报》助力提高我的教学质量。多年来,我注重推荐学生阅读《闽西日报》,特别是一些文辞兼美饱含哲理的短文。学生在阅读中,提升了阅读能力,同时也提高了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写作。有些学生一学期下来,作文写作数量达到20篇之多,大大超出了教材规定的数量。勤于阅读,勤于习作,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为我的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奠定了厚实的根基。因而,所任班级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平均成绩、及格率、优秀率均名列全县中上游。这些成绩的取得,《闽西日报》当推功不可没。
三十多年来,与《闽西日报》相濡以沫,日夜厮守,宛如爱上一位千娇百媚的美女,缠绵悱恻,宠爱有加,成为一生难以割舍的牵挂。其情已深,其爱更真。
三十多年来,浸润在《闽西日报》的墨香字韵里,激情飞扬在深邃华美的文章中,思绪遨游在广袤无垠的空间。其情已深,其爱更真!
三十多年来,见证了《闽西日报》的日新月异,日臻完善。从周报到日报,从黑白到彩印,从铅印到套印,图文并茂,版面多样,可读性强,富有情趣。
与《闽西日报》结缘,相伴成长,其情已深,其爱更真!
作者:丘富开
作者单位:长汀县凌志学校
我为《闽西日报》人点赞
蓝宏桥
《闽西日报》走过了七十年的风雨历程,日益壮大,闪烁光辉。我想这与一代又一代《闽西日报》人无私付出、敢于担当、真诚为人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我因投稿和偶然的机会,接触、结识了《闽西日报》的一些编辑、记者。在和他们交往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
屈指算来,我在《闽西日报》发表作品已有100余次了。期间有两次,作品见报很久了,一直没有收到稿费。钱虽然只有几十元,但是稿费体现着作者的劳动价值和意义,我不能不向报社要。两次我都一等再等、一拖再拖,迟迟不敢拨打报社电话。因为我怕遇到“冷面孔”和“没好气”。在经过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终于鼓起勇气、怀着忐忑的心、畏畏缩缩地拨打了报社的电话。我清楚地记得,两次电话接通后,还没等我说话,电话那头就传来随和、亲和的问候话音:“您好!”我紧张的心顿时平静了下来。我把没收到稿费的事情告诉了他们。最后,他们带着歉意和安抚的口吻对我说“对不起,我们会很快补寄给你!”电话挂后,我一身轻松,切身感受到了《闽西日报》人的亲切平和、平易近人。如果现在再次没收到稿费,我向《闽西日报》要时,绝对不会像上两次那样犹豫不决,心怦怦直跳了。我会很及时、很大方、很自然拨打电话,因为《闽西日报》人“好讲话”!
这是未曾谋面的交往。我与《闽西日报》的编辑记者陈良锦、蔡添高、陈律全等人也有过几次面对面的交流。和他们一起,总是我说得多,他们总是很认真听我没完没了地说着。他们真心赞赏我取得的成绩,真诚地和我探讨写作和人生,真挚地鼓励我在已选定的路上披荆斩棘走下去,真情地祝福我幸福安康、事业有成。每次和他们相遇过后,我浑身充满着自信和力量,感觉眼前一片光明。我多想和他们再相聚呀,因为《闽西日报》人是我的“好朋友”!
我还多次得到《闽西日报》编辑“手把手”的教诲和指导。我向《闽西日报》“山茶花”栏目投稿的次数不多,大概不过30次。该栏目的编辑刘少雄老师却给我回复了6次。每次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指出我所投稿件的问题。从中可看出他对我的严格要求和殷切期望。每次看到回复,我都激动不已,能得到大师的指点,何尝不是我人生的一件喜事和幸事?!刚收到回复时,我会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揣摩刘老师回复我的话;过了一段时间,我又会一次又一次地打开邮箱,继续品悟他写给我的话。我还把其中一些分量颇重的话语,如,诗歌偏浅白、简单,重复别人表达过的东西,感觉很过时,少了一些味道,更少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和发现等摘抄到了我的读书笔记本上作永久性收藏。这些都是刘老师给我的写好作品的尺子。现在,每有新作写成,我都会用它量一量。我的文学创作之路会向远方不断延伸,因为《闽西日报》人是我的“好老师!”
走过70年的《闽西日报》已经创造了骄人的辉煌,我有充分的理由坚信,《闽西日报》“明天会更好”,因为它拥有那么多值得信赖的“好人”!
我为《闽西日报》人点赞!
作者:蓝宏桥
作者单位:上杭县官庄中心小学
“我与闽西日报的故事”征文 ① | 生活因“你”而美丽
“我与闽西日报的故事”征文 ② | 风雨兼程 与汝同行
“我与闽西日报的故事”征文 ③ | 她是我成长的摇篮
征文时间
8月1日-9月30日
征文内容
或讲述与闽西日报的渊源,
或讲述见证闽西日报守正创新、
融合发展的故事,
或讲述与闽西日报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的故事
……
体裁要求
1 | 通讯,内容生动、活泼,字数1500字以内。如同时提供有历史感的图片更佳。 |
2 | 作品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不得虚构,严禁抄袭。 |
3 | 作品不得涉及任何不良、违规或违法的内容。 |
择优刊发
1 | 闽西新闻网开辟专栏,择优刊登征文。 |
2 | 闽西日报微信公众号开辟专栏,择优刊登征文。 |
3 | 刊登出来的征文,将发放稿酬。 |
投稿方式
1 | 征文请以电子文稿方式发至邮箱:lymxxww@163.com。 |
2 | 邮件请注明“‘我与闽西日报’主题征文”字样。 |
3 | 投稿时请同时提供讲述者真实姓名和简介,注明详细通讯地址、电话和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13859598090(陈先生) 13507518411(谢女士) 13062228359(许先生) |
您和《闽西日报》有什么故事?
快投稿告诉我们吧!
我们等着您!
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编辑:余雅丽
检查:罗爱萍
审核:谢津津
监制:林琳
闽西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推荐阅读龙岩人注意!今天起,最“凶险”的34天来了!
全国首个“满堂红”省份!福建6部作品喜获“五个一工程”奖
判了!全省首例!大快人心!
荡气回肠!长汀任屋村红军烈属四十余年传唱一首红歌
觉得好看,你就点↓↓↓
上一篇:征文投稿倒计时10天 | 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
下一篇:【征文选登】橘红身影 一路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