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是个“食神”
胡小卫
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从那时起,奶奶就是我心目中的“食神”。
记得我刚出生时,妈妈没有奶水。奶奶呢,就用米汤来喂我。米汤甘甜,很有营养。奶奶还抱着我,走东家,串西家,求人喂我奶水。所以,我是吃百家奶长大的。
稍大些了,可是,家庭粮食不够吃。我记得,在冬天,没有农忙时,一家人都只能吃两顿,而且常常只煮一锅红薯,就算了事。
但奶奶有办法。一到冬天,她就跑到荒芜的田野,用稻草堵住了田老鼠的洞,点燃了,再投入干辣椒,然后用扇子将辣风扇进洞里。人呢,在几个出洞口等着。不一会,老鼠受不了辣烟,晕头转向地从洞口逃出来,便被活捉了。老鼠被“处死”后,用石灰抹了,再去毛,再用稻草炙烧外皮,去了内脏,剁碎,佐以酒糟,爆炒,便是一道美食。
当然,冬天还可以去打猎。野兔,野猪,斑鸠,通通是奶奶手下的“俘虏”。她真是一个好猎手呢。
挨过了漫长寒冷的冬天,便到了春花烂漫的春天。奶奶虽是好厨师,技艺精湛。可那时,没有食材怎么办?奶奶便把眼光投向了四周的大山。
山上的好东西多着呢!
野笋子、鱼腥草、野葱、雷公丝、香椿、马齿苋、水芹菜、荠菜、蘑菇、蕨菜……
到了夏天,便是吃鱼的季节了。奶奶会捕鱼,会用网捕,还会用茶籽饼“闹鱼”。泥鳅、鲤鱼、草鱼、沙鳅,还有甲鱼也是餐桌上的常客。当然了,河螺与田螺,也是我们常吃的。至今,河螺,还是我家的主打菜,招牌菜。
那么,鸡与鸭吃吗?不常吃。
偶尔有客来,家里就会砍一点肉,再宰杀一只鸡或鸭,以示隆重与好客。这样的日子,常常是我们小孩子们的节日。因为可以吃鸡腿或鸭腿了。
可是,一只鸡,常常只有一半能摆上桌,另一半,煮熟后,常常分送给村里的乡亲邻居了。这家送一只鸡肝,那家送一个鸭胗,或者是一块鸭腿……
这是家乡人的规矩。一个组里的人,只要某家人有了好吃的,就会分送其他家庭一点肉类。份量不多,一点就够了——通常是老人或小孩子专享。
那时,鸡鸭肉都是奢侈品。然而,有了这样的“规矩”后,一家人杀鸡,那么其他家的人都能吃上鸡了。一家人煮鸡,全组人都闻到了鸡香,于是,快乐的气氛笼罩在村子上空,大家其乐融融。
那时,主食不够吃。奶奶呢,便种起各种蔬菜:南瓜,茄子,苦瓜,黄瓜……还有各种经济作物:花生、红薯、萝卜。
对了,到了秋季,奶奶会提着蛇皮袋,带着我们去山上寻找野板栗。那野板栗通常长在偏僻难行的地方,周围有许多荆棘与尖锐石头。奶奶是缠了小脚的,走起山路来,有些困难。然而,常常是她奋力走在前面,替我们去摘野板栗。
野板栗摘回来了,当时是不能吃的。得堆在屋角,待“沤”烂了,外面的毛刺去掉了,露出里面的板栗肉,才能煮了吃。对了,奶奶还会做“橘皮糖”、千层糕、凉糕、牛皮糖。她还会做酒,特别是高梁酒,做得酒色酡红,酒质纯良,有回味,喝后不上头,因此许多乡亲都特别喜欢上我家喝红高梁酒。
奶奶无所不能,在那时的我看来,她就是一个化无为有,会变出各种美食的“厨神”。她像一个守护神,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为儿孙们提供着丰富而精美的食品,呵护着我们的成长。
不过,我对奶奶只有一点不满:她常常护着别人,甚至是不相干的人,常送给他们食品。她有点“胳膊肘往外拐”。
邻村有一个姓蒋的发急病死了,留下了一个儿子,而妻子呢,则改嫁了。于是,这小蒋便成了孤儿,常常吃一顿饿一顿。奶奶对于这蒋家的儿子,则是厚待有加。
奶奶常常领着小蒋来家里吃饭。不但让吃饭,还常常给衣穿。
有一次开学了,奶奶还把我的过年压岁钱五块钱,拿出来,替小蒋报名读了书。
父亲埋怨奶奶,奶奶叹一口气,说:“这娃儿没了父亲,咱不能看着他成了二流子啊,得读书,得识理呢。”
这小蒋,从小到大,都受到了村人们包括我奶奶的呵护。后来,他还考上了中专,吃上了国家粮呢……
不过,这都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我家的餐桌,自从邓爷爷实行改革开放后,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粮食够吃了,后来,肉也能常吃了。
再后来,吃鸡吃鸭不再是稀罕事了。家家在承包到户后,都养鸡养鸭,常能饱口福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收入多了,到饭店里吃饭也不是难事了。我记得,第一次上馆子,还是九岁时,我随奶奶到县城里买东西。奶奶犹豫了半天,才到东风饮食店坐下,说是要吃饭哩。可是,奶奶掏出布袋,解开一层又一层,才摸出五角钱,买了几个馒头,要了一碗面,就与我合着吃了一顿。
就是这样,我还是很满足,回村后,向小伙伴炫耀,让他们羡慕不已。
前年,奶奶被人接到北京吃大餐。都是山珍海味,茅台酒,还有美女服务员伺候着。
而请客的,不是别人,就是那个小蒋——奶奶从小就照顾着长大的小蒋,如今事业有成。
蒋董事长握着奶奶的手,真诚地说:“没有您,我可能早流浪街头了。那时,我吃了上顿没下顿,多饿呀,常觉得自己快死了,可每次见到您,您都会给我东西吃。您,就是我生命中的‘食神’。”
“我呀,不是厨神。”奶奶说,“真正的食神,是另有其人呢。”
“是谁?”
“真正的食神,是邓爷爷呀。是他,让我们富起来,享受各种美食,他,才是真正的食神呀。”
掌声响了起来,极其响亮。
征文启事
我们期待和你一同品味一段段独特的共和国记忆,感悟一个个动人的家国故事。征文更多事宜请见链接:@有才华的你,这里有两条征集令期待你的参与
有风来
云世界再美,
也要有风。
云世界再美,
也要有风。
全文2347字,阅读约8分钟
资料图片与文无关,均来源于视觉中国
本期作者:胡小卫
本期制作:于雪
上一篇:【征文】关于“亲子同阅——暑期研学旅行”征文大赛延期截稿的通知
下一篇:【征文】第十二届天主教研究青年学者论坛(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