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
家训
Time is like a current,moving,forward all
the wayIn a twinkling
of an eye,August has passed and
September has arrived
时间如水流,一路向前
转眼间8月已过,9月来到
我的家风故事
家是什么?
有人说,家是生活,是柴米油盐,也有人说,家是风雨中彼此携手,大潮冲浪后宁静的港湾。在我看来家更是一本厚厚的教科书,用最通俗质朴的辞藻教会了我“勤、善、仁、孝”的做人道理和人生准则。
我生长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父亲母亲哥哥和我一家四口住在一间不到13平米的房子里,屋子里的摆设虽然普通但又不失温馨,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勤善---
父亲的一生是默默付出的一生,复员转业后,成为了一名市政建设工人,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依旧会以一名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还几次把大龄子女分房的机会让给了他认为更需要的人,面对很多人的不理解,父亲每次都只是淡淡的一句:“以后还有机会呢!”面对父亲的种种决定只有我的母亲一直在默默的支持他、肯定他,没有丝毫怨言,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一起支撑着并不富裕的小家,竭尽全力让我们兄妹两过着幸福无忧的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共同打造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生活!
仁孝---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个非常懂得生活的人,每逢除夕,父亲总会亲手制作几盏精巧好看的走马灯,画上喜庆的图案,为节日增添不少喜庆色彩。小时候的年夜饭可是最难忘的,全家老小欢聚一堂,一起期待父亲烹制的佳肴,此时的餐桌礼仪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平时大人们的言传身教、加上孩子们的耳濡目染,从入座顺序、餐筷摆放、摆菜方式、夹菜的忌讳等等,孩子们都效仿的有模有样,早已经成为平日生活中的一种习惯。那时候饭菜相对简单,父亲便会提前雕刻好各种颜色的萝卜花、小动物,摆放在餐盘中,用来点缀节日餐桌,增进食欲,此外他还会特别考虑到长辈们的口味喜好、孩子们的营养搭配,精心定制菜单、准备食材,看着一家人在一起举杯畅饮,虽然食物不是最丰盛的,但我相信此时的父亲却是最幸福、最满足的。当12点的钟声响起,尽管父亲已经很累很乏了,他仍会拎着成箱的花炮,带上所有的孩子们下楼放它个痛快,一坚持就是十几个除夕夜,只为兑现给孩子们自己的承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言必行、行必果”的道理。现在每每翻开家中的老相册,看着照片上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还有下面已经微微泛黄的字迹,那是父亲用这个方法帮我们记载下童年美好的回忆。。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久久难忘。在那个年代照片是唯一可以记录幸福、珍藏欢乐的一种途径!每当一本相册装满照片,爸爸会在预留好的第一页亲笔写下自已为这本相册量身定作的一首小诗,字里行间中浸透着他对家人款款的深情、满满的爱。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千千万万个幸福的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建设的“三注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建设好小家的同时,为祖国大家的民航事业奉献青春!
作者:齐嫣嫣
追忆我的姥姥
几年前我的姥姥去世了,但在我的心底,一直深藏着我对姥姥深切的思念。这思念痛楚、忧伤、绵长。闭上双眼,依稀犹记姥姥的音容笑貌,慈祥的面容,圆润的身材,蹒跚的步伐……每每想起一生操劳的姥姥,我都会止不住的落下泪来。
姥姥去世时98岁,没受过多少教育,文化水平不高,但这个将近走过一个世纪的老太太,却拥有传奇的一生。姥姥一生勤劳、节俭、坚强、善良、孝顺、大度、热心肠……在她的身上真的让我们看到了无数的闪光点,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我们一代代的后人。
姥姥在世时经常向我们讲起那属于她故事。六岁开始裹脚,怕晚上睡觉时裹脚布掉下来,母亲会用针线把裹脚布缝上。她说晚上脚会疼的烧的睡不着觉,因为还是小孩子就一直哭。十七岁嫁给姥爷,第一次见面就是结婚的时候。她说一听说我姥爷的父亲来提亲的时候她吓得撒丫子赶紧跑回了屋里。连嫁妆衣服什么的算在一起一共20块钱,她自嘲的说“我就值20块钱”的时候自己也笑了。她说结婚以后我姥爷也打她,但是听不出有半点儿埋怨的意思,她说那阵儿哪有不打的。她还讲述了那个生活艰难和战火纷飞的年代是怎么度过的,以及那个时候死个孩子或者大人是多么平常的一件事儿。17岁结婚,30岁才有了自己第一个孩子,这13年间其实陆续有好几个孩子刚出生不久就因为各种原因夭折了。我不知道作为一个母亲她是怎么熬过来的。当她讲到自己找了一个赤脚医生给儿子看病却被她喂了药差点没命,她把儿子抱在怀里的时候,我分明看到她眼角竟泛着泪光。每个细节讲述的依然那么清晰,可见她当时心情是怎样的。但幸运的是,她说儿子命大福大,顽强的活了过来。她还跟我说过一件小事。她说二姥姥家的一个儿子冬天去河里玩掉进冰窟窿了,棉鞋棉裤都湿了,她给他放到火炉上烤。我二姥进屋后直接气的晕过去了。我说不至于吧,我小时候也掉进过冰窟窿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啊。她说那个年代一人只有一身棉衣,湿了就没有的换出不了门了,而且还要节省着穿,穿小了要留给弟弟妹妹穿,我理解了。还有很多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我听起来就像是听故事一样,可是姥姥的感受只有她自己知道。熬过了那个困难的年代,子女也都成家立业了,她又帮忙把自己的十一个孙子孙女等拉扯大,全部大学毕业了,后来外甥女孙女也都陆续成家,第四代人已经开始茁壮成长了。
姥姥晚年时生活已经很富裕了,但她依然看不惯浪费粮食,剩菜剩饭从来舍不得扔。看不惯我们女孩化妆、穿短裤,每次回家都要被她唠叨几句,但却是那样的亲切。不习惯住楼房,喜欢住在老家的平房里。她时常说现在的社会好,人们不愁吃不愁穿,生病有人管(指的是医保,她其实也不太明白,总是习惯这样说),国家还给钱花(姥姥每月大概会收到80元的老年人生活补贴)。在她那个年代出生的女人确实很不容易,但幸运地是姥姥坚强的走了过来,而且把这个大家庭的生活经营的很好。晚年时她常说感觉自己还没年青过呢这辈子就过去了。我想是在她年青的时候,生活的磨难剥夺了她感受年青的权利吧。跟她聊天好像这一百年的历史就摆在眼前,我们从历史书上了解的却是她真实经历过的。这就是我的姥姥,一个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
姥姥现在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几年了,但她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后辈,我们每个人都很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工作,用心的经营着自己的“小家”,维系着这个几代人相亲相爱的“大家”,并始终保持着勤劳节俭,尊老爱幼,爱国爱家等优良传统,我们一定将这些优良传统世代传承。
作者:马莉
——End——
责编:杨军 编辑: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