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
阅读、思考与分享让时间更加深刻而悠长
欢迎进入大众评审!
本轮我们优中选优,入选作品将进行最后的角逐!
推文发布一周后的阅读量与好看数为有效参考值。
作品最终成绩=线下打分(50%)+线上评选(50%)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王芝焱的《活着》阅读随想吧!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读后随感
太宰治曾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确,于时间的长河尽头渺望,一个人的一生比晨星微弱,比草芥渺小。人是微不足道的,却是带着苦难来到这个世界的,竭力想明白活着的意义,使生活变得稍顺遂心意。于是乎,命运总爱与人开玩笑。
我就像是一个无奈的旁观者,为福贵苦难的一生潸然泪下,也不能做点儿什么。目睹了少爷福贵风流,嗜赌,破产,又像找寻到漆黑夜幕中那点微弱星光般祈祷生活的希望:有庆长跑得了第一名,凤霞嫁人怀了孩子,家珍的病似乎有了好转。片刻温柔的旖旎,让所有人跌进了希望的沼泽,以为福贵终于苦尽甘来。命运啊,怎么总是这样让人猝不及防。死亡渐渐笼罩这个本就不幸的家庭,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纷纷在这个冰冷的笔触下死去。独留年老孤独的福贵与老牛相依为命,苟延残喘于人世,脆弱不堪的灵魂变得更加支离破碎。留我在原地错愕。
远离那些动荡的岁月,当下的我们对生命的苦难困顿并没有太多的体验,同情福贵看似悲惨的人生之余我们难抑不解之情。其实,这十几万汉字揭示的现实生活的无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沉重。如余华在序中所说,他一直与残酷的现实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甚至采用敌对的态度。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在高考残酷的竞争与选拔中,或许我就是那个所谓的高考失利者,在复读与继续前行中进退两难,在生活中四处碰壁,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怎可同日而语。幸好,余华听到了美国的民歌《老黑奴》,而我呢,找到了它——《活着》。
与现实的斗争最终让余华明白:“作家的使命应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种高尚不是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却依然友好的看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样超然的人生态度促使余华写下了《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看完书后,我合上书本,心中的纷扰仿佛被轻轻拂去,只留宁静作伴。其实,福贵一直在沉痛的文字夹缝中活着,我们也活着,在与现实的挣扎中呼吸着,既是狼狈不堪,我们也活着,不是吗?余华说“活着”这个词在中国语言中有着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进攻,而是来自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为人子女的责任,为国公民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平庸与无聊,接受生活留下的点点滴滴。既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世界,何不尝试着改变我们自己,换一种姿态审视这个世界,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的答案。
高晓松说:“生活不知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倘若还没有找到诗和远方,不如停下脚步,坐在这片树荫下,听听福贵的讲述,那些活着的日日夜夜,我们是多么的幸运:看看现实留下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真实不可磨灭。不必抱怨生活,苦难和幸福一样,都是命运的给予。
不用竭力追寻活着的意义,活着,本身就是为了活着。
文字配图的说说或朋友圈
140字的微博,滔滔不绝的讲演
有时候真的比不上静下心来
郑重其事地写下一篇阅读随想
欢迎大家积极点赞、转发
分享你的感悟,也给予来稿人支持与鼓励
· E N D ·
资料来源 | 书香工大活动部
文字撰写 | 王芝焱
图文编辑 | 吴雨锦
责任编辑 | 潘子安
指导教师团队 | 朱皆笑、金鑫、李丹琳、王瑞尧
上一篇:【征文】出彩小能人
下一篇:第一届“爱我国防” 系列征集评选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