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钟厚英,男,今年83岁。时间犹如白驹过隙,1952年我16岁时从印度尼西亚回国,到今年已经有近70年啦。
过去,不少中国人都有求签问卦的习俗。如果引用这个习俗来回顾自己回国后走过的人生之路,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稳笃笃地抽到了一个“上上签”。此话何以见得,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的祖籍是福建福清。因为那个时代兵荒马乱,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到父亲这一辈搭上一条小木船来到印尼万隆。在异国他乡,我们靠经营一个小商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家里兄妹4人,我排行老三。
从我记事起,我就能感受到华人在当地的生活不易。简单地说是当时印尼排华势力很猖狂,打砸抢华人商铺是司空见惯的事。而我们家正是靠一个小小的店铺谋生,在那种环境下是一家人整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之中。那种寄人篱下的巨大屈辱,让我刻骨铭心。
徐汇区侨联领导走访慰问作者(右一)
我那时虽然年龄小,却懂得必须脱离那样的恶劣环境,回到自己的祖国,才有希望过上正常的日子。对我的执意远行,母亲自然是万般不舍。她在我临行前,整整哭了一个星期。后来过了好多年,她老人家每每想起这事还会伤心落泪……
1952年6月,我作为印尼归国华侨第2批队伍中的成员之一,先是坐公共汽车由万隆到雅加达,再从雅加达坐轮船回国。经过一路的海浪颠簸,我几乎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才抵达香港。当我从深圳罗湖口岸入境时,喇叭里响起雄壮的国歌声。当时在场的很多人,都热泪盈眶,场面十分热烈。我这个懵懂少年,第一次在心里面产生了无比的激动——祖国母亲,您的儿子终于回家啦!
在侨胞接待站的安排下,我被分配到福建厦门。由于我的汉语水平不行,先是在补习学校上了一年汉语课程,然后相继去了集美初中、集美高中学习。
后来,我考取了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读了2年专科后分配到上师大附中当体育老师。1962年,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我,被组织上选送到北京体院进修2年篮球专业。回沪后,我就一直在上师大体育学院工作,一直到1997年,我以公共体育专业副教授的身份光荣退休。
在家中接受采访
众所周知,三年自然灾害,对于我们这样有海外背景的人是一个现实的考验。尽管那时候日子十分清苦,但我从来没有动摇过留在祖国的信念。在文革动乱期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不过我竟然能幸运躲进“台风眼”——既没有吃苦受罪,也没有流血流泪。包括运动后期进驻学校的工宣队,也从来没人找过我的麻烦。
拨乱反正后,学校各级领导对我们归侨就更照顾了。我妻子一度身体不太好,还有2个年幼的女儿需要照顾。在安排加班、出差等任务时,领导常常网开一面,让我承担护校之类的校内工作,以便利我照顾家庭。平心而论,那个时候与我同时期归国的人,不时会传来有人又返回印尼的消息。我总是这样想,生活在党和国家的阳光之下,享受被亲人般的关心的温暖,我又有什么理由朝三暮四呢?
除了组织上的关心,更令人欣慰的是,我还有一个温馨无比的家庭,还有2个十分争气又特别孝顺的女儿。
我与妻子程杏官在师大附中结缘,1962年结婚。她贤淑大气,我俩走到一块之后从没为家庭任何事情吵过架,红过脸。在子女教育方面,我们夫妻俩经常教导孩子要学好文化报效祖国和人民。孩子们也很懂事,都暗暗地在学业上吃苦用力,2个女儿先后考上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上师大外语学院,老二读大学还是保送的。
父女情深
女儿们毕业后一个进了瑞金医院当医生,一个考进东方航空公司当空姐。她们不攀不比,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在本职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较好的成绩。老大后来成为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专家,而且还是医院有名的“快刀手”;老二升任东方航空公司客舱部总经理,精明干练,在公司执行重要飞行任务时会时常见到她的身影。
2个女儿不仅事业有成,在家里也十分孝顺老爸老妈。前几年,我们要装修在师大的住宅,女儿们不要我们出一分钱,也不要我们操一份心。就连临时租住的房屋,也都帮我们安排得妥妥帖帖。她俩害怕我们做不好“断舍离”,连装修后居家物品的拾掇都不要我们插手。现在你要是进了我们家,那个简约风格和整洁程度呀,绝对看不出是一对80多岁老人的居室哦。
平时我们有个头疼脑热,当医生的大女儿总是大包大揽,体贴入微。比如前些日子我牙痛,她得知后马上“闪送”了两种药品到家。2015年我患尿路结石,原打算先保守治疗,大女儿立即建议并设法安排第二天就让我进了手术室。手到病痛除,无痛一身轻,让我从心眼里觉得特别温暖。
生活上的事情,住得较近的小女儿则照顾得更多。家里连续用了20多年的阿姨(保姆),由于每个周日休息不来上班,小女儿不是带我们进餐馆加打包,就是自己下厨给我们煮饭烧菜。一年到头的荤菜,也全都由小女儿一手操办,确保我们吃得饱、吃得好。我们老俩口心里爽快了,不由得竖大拇指夸奖她啊!
我们时常觉得,孩子们孝顺,我们也得自觉。她们都忙于事业,应该尽可能地少让她们分心。然而这种“体谅”的说法,却时常受到女儿们的抨击——她们说,尊老孝老,我们也是在给自己的孩子做样子。好的家风,就是要世代相传!
从1990年开始,我隔三岔五地到印尼万隆去探亲访友。
与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尼万隆的发展却是十分缓慢。邻居们数十年前用竹篱笆做的房子,还在风雨中飘摇;原先常走的路,还是那么一点点宽,路面也还是那样凹凸不平。
我生活在印尼的嫂子、妹妹先后患癌症,外甥还患有严重眼疾。由于自身经济条件一般,加上当地医疗水平十分有限,治疗一直不见起色。在我的建议下,她们不约而同先后来到上海求助诊治,并且有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书海泛舟
颐养天年老来福,子孙繁昌满眼春。这几年,由于在印尼生活的长辈和同辈陆陆续续全都去世,我才不再回到印尼万隆探亲。比照我们今天在国内的幸福生活,如今的我包括我的所有的亲人,没有一个不认为我当年回国的选择是一个有眼光的、十分明智的决定。可惜历史不可以重演!假如可以穿越,相信我在印尼生活的所有亲人也一定会和我一样,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并且坚定地在祖国大地上生活下去……
上一篇:关于有奖征集拉面歌词的通知
下一篇:征文欣赏 | 优秀作品:我的暑假生活之捕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