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谢广森
8山1水1分田的家乡建德,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个名副其实的山区市县。
而我老家前山排就在那个名叫龙山的屋后山山前,与新中国同年的我,记得当年的屋后山山上是没有一棵树的,满山遍野全长着一些1人高的柴草。村里人把这些柴草劈砍回家做饭。到我会砍柴劈草的时光,村里的屋后山,已成了没柴没草可砍可劈了的光山了。可那时候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用柴草烧饭做菜烧水,包括煮猪食。
后来为了砍一担柴,带上蒲包饭,来回一趟起码要走60多里的山路和村道。由于小时候砍柴的经历太辛苦,直到50多年后的今天,夜间还会常常做一些在大山里、在高山巅砍柴,怎么也砍不有、砍不够的恶梦。而砍回的一担柴只能烧一天两天,于是砍柴成了一户人家最重要的劳作工种。
我们前山排村隶属李家公社。最早有四灵乡之称,四灵乡以四周的龙凤龟灵四座大山而得名,也是我市千里岗的源头乡。但在我少年的记忆里,我们这个典型的山乡,除了西、北坑源的大山里;除了寿昌林场的林区山上,有少量的竹子和杉树、松树之外,大部份的山上,基本上看不见树林和竹林。
1971年,我来到了建德林场的“五、七”工农学校读书。那是一个叫韩家坞的林区,在“七里扬帆”一带。我们坐机帆船来到这里。我的第一反应是:“哇酷,这富春江七里泷两岸山上的柴禾真好!这些山要是在我的老家多好啊!”
自富春江大坝建成后,七里泷两岸的村民都移走了。那靠山吃山的村民们年复一年地伐薪烧炭,其实已经把这里的山也“吃”的差不多了。当两岸的群山交给建德林场经营管理之后,县政府下文急招的一批建设工,还有成千上万来林场以工换柴禾、柴缶,从兰溪、浦江来的民工,在全场的干部职工带领下,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大造林,大造林”的活动。劈山整地,植树造林。联手苦战了5年,七里泷两岸这原先没有树的地方,能栽树、可栽树的地方,一片一片地全栽上了绿绿的杉树、松树、毛竹。重新呈现出那“鸟渡屏风里,人行明镜中”的画面;成了国家森林公园;成国家林业局评定的“绿色通道的示范段”。
1976年,一位名叫朱怀兴的南下干部调来我地当县委书记,上任没几天,他便带着班子成员,来建德林场进行现场考察。考察了建德林场江南分场大造林的基地和成果。回到县政府的他,便提出个“若要建德富,山上下功夫”的口号。因此县政府在所在地的牛头山,便也此为垂范、示于样板。在县委书记、县长和机关干部齐动手的努力下,也都一一栽上了用材林、景观林。与此同时,全县各公社、大队,纷纷掀起了一场大造林,全民绿化家乡的运动。全县许多荒山荒地,就在“若要建德富,山上下功夫”的这一号召下,一一栽上了树木,随后又相继跟进了全面封山育林的措施,和消灭荒山荒坡的计划。
几年后,我老家的山上也有成片、成片的松树、杉树。我们建德原43个公社,518个大队,那东山西坞大大小小山坡山岗上,都种上了一片片的杉树、松树、毛竹和各类经济林,并一年年地高大了起来、浓密了起来。
在跨入21世纪的门槛之初。建德市政府和建德林业部门根据建德林业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三线分类经营的一项“554100”的林业工程规划。(即建5万亩速丰林、5万亩竹笋两用林、5万亩花卉苗木基地、5万亩特色林基地、5000亩板栗高产示范基地;100万亩生态公益林、100公里水上绿色通道、100公里国道绿色通道、100个林业重点村)且还率先启动了建德境内的“三江两线”(新安江、富春江、兰江,320、330国道)两旁的全面绿化、美化工程。然后在全市277万的林业用地中,划出159万亩作为生态公益林,进行永久性地封育保护。
在多措并举后,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华东地区十大休闲旅游风情城市、中国十大世外桃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人居环境最佳城市等荣誉不期而至。
如今每当我和家人漫步在碧蓝蓝的新安江畔;每当我来回在杭新公路上,从车窗里朝公路两旁的浓浓青山远眺;每当行走在村舍小道和沿江绿道、紫道上,抬眼注目家乡的锦山秀岭,都有一种青山处处皆入画的美感;有一种诗里画里我故里的自豪感于心头幽幽生发!
而然让我们更加欣喜和自豪的是:在老家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在那一村村一处处,村民们住了上千年、上百年的低矮破旧的泥墙老屋全没了影踪,取而代之的,全是掩映在绿树丛中,一幢幢豪华阔气的西洋式的别墅,和一处处花园式的秀美乡村。
有风来
云世界再美,
也要有风。
本期制作:俞兔兔